我理财,最开始是省钱,后来就是买房子,就是觉得通货膨胀太厉害,90年造房子,结婚,欠债2万不到点,当时工资3600元--年薪,老公稍高一点,准备4年还清,结果3年不到还清了,工资涨得快是一部分,(92年保值利息达到20%,可见通货膨胀的厉害)节约是真节约,91年生孩子,孩子小时候也吃了点苦头的。96年第二套房子,02年第三套房子,可惜当时不懂的贷款的好处,加上老公胆小和理念的不同,加上我外婆,奶奶,妈妈都说要老婆要听老公的,所以没有好好利用贷款多买房子。其实如果当时一有钱就买房,现在就已经不用动脑筋了。

前两年做分级a,去年看了集思录,在定增上收获了一些,今年在可转债上有点小收获。另外工行纸白银,石油网格操作,抵消美元的贬值。

本大妈是60后,年纪不小,学历不高,所以对理财和金融没有系统的知识,不懂阿尔法,贝塔,也不懂量化啥的,只有这几十年来自己感悟到的一些经验和教训。

第一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是我的外婆。外婆常说的一句话是:“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外婆命苦,幼时喪父,中年(35岁)丧夫,一个人拉扯大了5个孩子。她曾经说过,有一个月,发了工资后,买好米面,安排好菜钱和其他必需日常开销的钱后,只剩下1毛钱,然后,那1毛钱又存到到了下个月。她是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纺织女工,经常吃剩菜剩饭,可是也活到86岁,被一个冒失的摩托车撞了过世了。

第二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是我的奶奶。奶奶常说的一句话是:“男人要做撸钱手,女人要做积钱瓶”。意思就是男人要会赚钱,女人要会持家。奶奶对村上哪些吃光用光的人家一直是嗤之以鼻的,我们家虽然收入不是村里最高的,但是生活条件一直是村里最高的。

第三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是我的妈妈。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是:“爷有娘有,不如自有”。鼓励我们一定要自立自强,不要想依靠别人。

因为这三个人的影响,我养成了节约,有计划的习惯。从而在遇到第四个人时,有机会实现小康的目标。第四个人是谁呢?罗伯特.清崎。老罗的《富爸爸,穷爸爸》让我受到深深的震撼,颠覆了很多以前的理财观念:诸如,有个好学历,找个好工作就会有钱;钱不是资产;财务自由不是有几个千万,几个亿,而是被动收入大于支出等等。

如果说以前只知道朴素地靠节约存钱,那么,看了《富爸爸,穷爸爸》才知道要让钱尽量生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