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刘培龙
这几年,“中国式”成了一个敏感词汇,似乎很多名词只要冠以了“中国式”,就会变成不那么褒义的词了。比如“中国式过马路”是指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波就闯红灯式的违章过马路;“中国式大妈”指的是红配绿挂头巾,财大气粗地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抢购LV 的妇女;“中国式离婚”指的是互抢财产、互推责任、互不相恋、互不往来的分别……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冠以“中国式”且被经常吐槽的就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式父母”,这个群体被描述为管控欲爆棚,为子女包办一切,为子女“奉献”到老却还觉得不够;似乎永远不知道什么才是应该管什么是不该管的;既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教育过程中又存在过分溺爱、心灵施暴等特点。
而这种“中国式父母”也造就了特有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互相操心牵挂又相爱相伤。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中国的父母,总是最终累了自己,也没讨好了孩子。一项权威调查也显示,中国的亲子之间,彼此九成心中有牵挂,但又有七成开不了口说“爱你”。而这些背后甚至还关联着“中国式教育”“中国式婚姻”等等。
你和子女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你是“中国式父母”吗?我们该如何拒绝做“中国式父母”,而正确当好“中国父母”呢?本期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你是这样的“中国式父母”吗?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段子: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
32岁:孩子, 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这个段子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式父母”的特点:子女从上学、就业到婚姻,包办一切。有人说,相比欧美孩子年满18岁就要独立生活,其父母是一种“有限责任”,“中国式父母”对子女则是家“无限责任公司”。他们总是负起无限的责任,有操不完的心思、有说不尽的叮嘱、有做不完的事情,不管孩子有多大,不管孩子是否成家,不管孩子是否已子孙满堂,在他们看来,孩子再大,在他们面前永远是孩子,他们的责任永无止境。而且这种责任,有些甚至已经超越了子女,延伸到了孙子孙女身上。这不得不又让人想起另外一个段子:等孩子会走路了就好了;等孩子上大学了就好了;等孩子毕业结婚了就好了;等有了孙子就好了;等孙子上学了就好了;等孙子大学毕业就好了……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这些话:“我们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你翅膀硬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你这样做就是不对!”“孩子啊,爸妈这一辈子最大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你可千万不能让我们失望啊!”……也不难见到这样一些活生生的例子:
(“家”人:李卡宾)对于教育:“我没得到的,你一定要替我得到”
学习成绩非常棒的父亲,北大中文系一直是他的梦想,但当年因为文革,终未如愿。于是他把这个梦想嫁接到了我的身上,从小对我严苛无比,100分的卷子我考95分脸色都不好看。而且酷爱乒乓球的他,也坚持要我必须打乒乓球,为了能让我在各种比赛中取得好名次、能够进入最好的省队甚至国家队,即使收入微薄,他也不惜给我报一些高价的培训课程,买最好的装备,吃最好的营养餐。对我的教育,父亲可谓是倾家荡产式的。学完习,我拿起扫把扫下地、洗洗自己的袜子,都被父亲制止:“这些不是你该干的,你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你考不好,对得起我跟你妈吗?”我不懂为什么我生来就要不断地必须考“第一”,为什么北大中文系要一定是我挂在墙上的目标,为什么打自己不喜欢的乒乓球,为什么要活在父亲的梦想里。高考后填志愿我毅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历史,气得父亲要和我断绝父子关系。直到现在我工作了、结婚生子了,父亲对我的严厉在心里依旧是个阴影。
(“家”人:老末)对于婚姻:“我走的路,你不能再走”
女儿和男友大学四年到现在毕业两年,相爱六年,早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女儿年龄也大了,再不结婚我这面子上都挂不住了,但我觉得农村出身的准女婿很难给女儿幸福。不是我现实,我当年嫁给丈夫,就是因为一无所有,导致大半辈子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拥挤破旧,辛苦维持家计,我不想女儿再走我的老路。我一直希望女儿跟男友分手,同时帮她物色了几个条件不错的男孩。几次下来,我与女儿的关系到了冰点,在大吵一架后女儿离家出走了。我理解不了:“我这一辈子省吃俭用为了谁啊,她怎么这么不知好歹?难道她要跟我一样,找个像她爹那样的穷光蛋过一辈子苦日子?我怎么有了这么个不孝女?”
(“家”人:咕咕麻麻)对于生活:“为何出力不讨好?”
儿子大学毕业想创业,怎么也拦不住,于是,在儿子最难的时候,我们拿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和养老金帮助他。儿子结婚成家,我们想着最好在同一个小区买房子,照应方便,于是我们给出了大部分的首付在同一小区买了房子。现在儿媳妇怀孕了,我和老伴兴奋地等着抱孙子。知道他们上班累,几乎什么家务都不要他们做,我们一个买菜一个做饭,他们到家就吃,吃完就回小家休息。每天我都去他们家看看帮着收拾下卫生,洗衣服。可上周末我去给他们送饭却吃了闭门羹,并告诉我以后衣服也不用我洗、家里的东西也不要乱动。今天过去帮他们打扫卫生,竟然家门锁都换了。我退休了,天天想着帮他们减轻负担,他们为什么不领情?我为何出力不讨好?
可以说全世界最无私的父母大概就是中国式父母了,只要自己有,只要子女要,什么都愿意,全部都愿意。从这些“中国式父母”的身上,你有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中国式亲子关系:爱与自由的矛盾
然而,“中国式父母”恰恰也是因为“无私”,却又成了最“自私”的——用这种最无私的自我牺牲绑架了子女的自由和决定权,让中国式亲子关系经常陷入“爱与自由”的矛盾。父母为了养育孩子培养孩子支持孩子牺牲了自己的自由,甚至牺牲了自己的享受,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孩子大多是被动地接受了父母以爱的名义的付出。而这种无私的付出和牺牲,往往也不一定能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中国式亲子关系”的困局,既累了自己,也没讨好了儿女。
困局一:缺乏界限,矛盾不断
在中国式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没有“界限感”是一个典型问题。父母爱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品,我为你付出了,你就得听我的,造成了很多家庭矛盾。如果子女在独立的道路上挣扎,又容易被其扣上“不孝顺”的帽子。
之前有部叫《妯娌的三国时代》的电视剧里有这么一段台词:媳妇不明白为什么婆婆总是要做自己老公的主,媳妇对老公说:“你是她儿子,又不是她老公,凭什么什么事都得她做主,听她的?”儿子回答:“她是我妈!”媳妇说:“是你妈就可以做咱们的主?!”儿子说:“怎么不行啊?没我妈,我哪有今天?我挣的每一分钱都跟我妈有关!”媳妇反驳:“不对,你挣的每一分钱都跟我有关。咱们是夫妻,你挣的钱是夫妻共同财产,不是你妈的财产!”儿子立即训斥媳妇:“怎么不是我妈的财产啊?我妈把我养这么大,我就算是她的投资,那我花什么钱办什么事,是不是得跟股东打个招呼啊?”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按商业的规矩,父母确实是子女的最大投资人,但投资投的是钱,回报的也是钱,而父母对子女的投资,是夹杂着亲情的,不是还完钱就完事的。他为你付出了所有,你也应该如此——所以你不能按照你的自由意志生活,你得尊重他的意志,否则,你就是不孝,他就会觉得自己养了白眼狼。
困局二:互相牵绊,“双输”
父母爱孩子,子女肯定也爱父母。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里,父母和子女处在一个互相操心牵绊纠缠的怪圈里,双方都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了彼此身上,最终导致双方都无法享受自己的生命。这种希望更多时候其实已变成了一种要求:父母要求孩子成功优秀,孩子也要求父母健康快乐,然后亲手为彼此套上了“爱的枷锁”。
子女吐槽:作为孩子,我们不敢不快乐,因为,我们不忍心让父母失望;我们无法接受失败,因为为了父母我们必须优秀。于是我们不敢辞职、不敢离婚、不敢远行,甚至颓废一会儿都不敢,因为怕辜负了他们的付出。慢慢地,我们发现自己竟成了和父母一模一样的人,我们待他们的方式,几乎和他们对待我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一直为了达到父母的期望,委屈了自己的一生。
父母吐槽:我们不敢生病、不敢老去,我们把心思都花在了儿女身上,从来没有用心为自己,根本没有为自己好好生活过。
困局三:亲情都在“谎言”里
在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下,造成在亲情上的一种现象是父母、子女都在“说谎”。我们看到的生活片段都是这样:
父母版:
“我不爱吃鸡腿,你快吃吧,别浪费了”——其实只是想把好吃的东西留给你。
“我们在家挺好的”——明显感冒鼻音,但还是不想让你担心。
“你可千万别回来,我们没钱让你啃老”——怎么可能不希望你能常伴身边呢?只是不想你有后顾之忧。
“不要买礼物,不要浪费钱”——却在收到礼物后向所有的老伙伴炫耀。
子女版:
“我在外边特别好,吃得好,不用担心。”
“工作很顺利,领导都很器重我呢。”
“朋友同事都很好,一点都不孤单。”
——而实际情况,大家都懂。
总之,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里,父母子女彼此虽都认为对方是最重要的人,但是观点却无法完全统一,也不容易改变彼此,这种爱反弹给彼此又成了伤害,也就是相爱相伤。
当好“中国父母”: 给子女一份理性的爱
其实,在当今的这种双输、矛盾的“中国式亲子关系”里,我们做父母的只要稍微做一下改变,能量的平衡就能打破。当我们允许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时,我们也成全了子女活出了他们真实的自己。
不做“中国式父母”,当好“中国父母”,我们首先要认清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什么关系?二是我们付出的到底够没够?
我们和子女应该是什么关系?
我们经常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要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每个人也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是,我们往往对待子女这个问题上却是个糊涂者。很多家庭中的父母的教育方式都蛮横到毫不自知。首先,在“我是你老子”的权威意识和报恩观念之下,剥夺了子女的自由,摧毁了他们的尊严。生活中,“老父亲”越老越顽固的例子我们并不鲜见。
其次,子女(包括孙子孙女)不是你追梦的工具,也不是你逆袭的法宝,把所有未竟的梦想、未酬的壮志、未了的心愿,都放在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身上,让他们负重前行,自己挥鞭催促,这将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败笔。
再就是子女也不是你面子的工具。不要总觉得面子大过天,动不动就跟老伙伴攀比:子女从小比谁家的成绩好;长大了比谁家的挣钱多;到了适婚年龄比谁家的先找到对象;结婚比排场;结婚之后比谁先怀孕,谁先生到儿子。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他们幸不幸福……
付出够不够?
“中国式父母”总觉得为子女的付出远远不够,总想不遗余力地帮子女包办更多,但事实上,恰恰是因为付出的太多,尤其是广大“家”人们这个年龄的父母们。正是我们的处处插手、处处干涉,什么都为他们包办好了,让他们丧失了许多本该有的能力。正如之前网络上流传的一篇叫《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子女,但他们爱我们吗?》的文章讲的那样,正是因为“中国式父母”泛滥的爱导致了部分为人子女者没了爱的能力。
有人说,为人父母也应该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考试的,那么要当好“中国父母”首先要学的一定是少为子女操心。俗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尤其到了这个年龄,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同时还要主动退出与子女的“第一亲密关系”,子女最终属于的都是他那个小家庭,最终陪着你的终归是你身边的那个老伴儿;还有尽量不要和子女同住,最好的就是那种“一碗汤的距离”;尊重子女的个人空间,成全彼此的自由与幸福,正如那种流行说法所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加一句,父爱同样适用。
无论子女是否成功、快乐,我们都不再批判,不再试图去改变他们,而是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允许,接受每个生命个体本来的样子,这样我们便回到了真正的爱、理性的爱、无条件的爱的状态,也就真正当好了“中国父母”。
结语:做父母,是一辈子的事。无论你多大年纪,无论你的儿女多大年纪,一份理性的爱,必然轻松了子女,也愉悦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