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保健品陷阱
近日,山东青岛一位老年人自溺身亡,老年人的裤兜里有一封遗书,称自己被保健品营销公司骗了。中国保健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在保健品获得渠道中,近66%的老年人因公司推销、广告宣传而购买保健品。记者经调查发现,近半的老年受访者遇到过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情况。市场如此巨大,受骗群体如此广泛,打击违法保健品市场,让老年人远离“要命”保健品,合理保护老年人权益,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已是当务之急。
致命陷阱 触目惊心
3月28日新华网刊发文章《“要命”的保健品》,对山东青岛一位老年人被保健品营销所骗最终自杀的事情进行了跟进调查。这位陈老先生几十年来勤俭节约,积攒了近十万元钱。自2013年以来,青岛向尚公司以买保健品送东西、送旅游等名义,骗他购买了近6万元的保健品。去年4月,公司又承诺带他和老伴去云台山、西安、巴厘岛等地旅游,今年1月又骗他把3万多元交给了公司,但承诺的旅游一直没有兑现。在内心的自责当中,陈老先生采取了极端行为。悲剧远不止于此,记者经调查发现,保健品营销对参与的老年人影响很大,一些老年人宁愿相信保健品公司的业务员,也不听家属的意见。在陈老先生自杀后,家属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劝阻自家的老年人。可一些老年人深陷于保健品骗局,不听劝阻。有家属无奈地说道:“现在老人信他们,不信我,都买上瘾了!”
3月30日中青网的文章《超四成老年受访者曾被骗买保健品》对保健品营销骗局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令人震惊。调查显示,有42.8%的老年受访者遇到过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情况。老年人在消费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包括:48.7%的老年受访者认为是商家虚假宣传欺骗老年人,有41.3%的老年受访者认为老年人难以区分辨别和防范个别商家的不法行为。长春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钟萍表示,调查中虽有七成老年受访者知道保健品不能治病,但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老年消费者花钱保健康的心理,通过健康讲座、免费义诊、赠送礼品等手段忽悠老年人,给老年人“洗脑”,使老年人禁不住诱惑上当受骗。此外,随着老年人消费范围不断扩大,老年人受骗金额正在逐年增长。
3月14日光明网刊发文章《遏制保健品骗局 已刻不容缓》称,被坑得欲哭无泪又家破人亡的,绝不止一位“青岛老人”。此前,有记者通过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仅在2016年前10个月,被媒体曝光的保健品诈骗案例就有40余例。利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行骗、打着“公益幌子”诈骗、伪装医疗名家诈骗……骗局层出不穷。无良商家盯上了老人的寂寞,也盯上了老人口袋里积攒的退休金。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已达2000亿元,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这个时候,对待老人权益保护的态度,事关社会良心,催促着制度改革。“青岛老人”事件,以沉痛的惨剧提醒我们:遏制保健品骗局,已刻不容缓!
乱象丛生 原因何在
3月23日央广网的文章《老人深陷保健品陷阱 虚假宣传、价格虚高谁来管》称,当前的保健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价格虚高、监管困难、法规缺失三方面尤其明显。价格虚高方面,上海市人大代表缪长喜举例说,市场上的一种治疗仪,出厂价2000元左右,卖给老年人却要两万元;还有一种龟鳖丸,真正出自龟、鳖的成分非常少,一盒售价却高达200元。市场监管方面,保健品市场涉及食药监、工商、物价等多个部门,执法边界不清,且大多数保健品为合法正规产品,违法宣传和销售等情形又面临着定性难和取证难的问题。法规缺失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监管范围是食品安全,如果保健品是假冒的、没有批号的“三无”产品,肯定坚决取缔;但是如果是有批号的,不能说是“三无”,只是价格虚高、虚假宣传,这方面法律规定比较无力。
3月29日东方网的文章《保健品营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老年人》指出,老年人群体之所以容易陷入保健品营销骗局,其心理特点和生活境遇是重要原因。广州市白云心理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张秋菊称,首先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在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对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更是深信不疑,一旦认知形成,就难以习得新的认知,难以信任和听取不同声音。其次,老年人信息处理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突然获取大量新信息的时候,往往选择盲从。还有一个原因,老年人的面子观念比较重,自尊心比较强,渴望获得认可与赞许,所以有一些老年人因为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买了,自己不买就落伍了。此外,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恐惧感、孤独感会很严重。一些保健营销就利用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宣传保健品的治病效果,达到销售目的。最后,老年人普遍渴望被关怀、惧怕孤独,但实际上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于是一些营销人员趁机施展“亲情攻势”,通过精神慰藉等手段引诱老年人购买产品。
3月24日人民网刊发文章《老年产业何成老年惨业》称,“青岛老人”事件不是一个老人之痛,而是整个老龄社会之痛。保健品市场乱象之下,老年人养老金被掏空,一是被空巢掏空的,二是被空当掏空的。空巢者,空巢老人也,老人处在空巢中,骗人者便乘虚而入。一些空巢老人由于长期身体抱恙、心灵空虚,一旦有外人给予关怀,就很容易产生信任,自愿掏出一生积蓄购买“疗效神奇”的高价保健品,甚至明知自己被骗,也不愿相信,更不愿报警,因为那些“业务员”很关心他。空当者,管理空当也,市场监管难,老年人维权更难。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营销,既没有“产业标准”,也没有“执法标准”。租场营销、洗脑课程、半推半就……监管部门并没有具体法规予以严惩,多数时候只能罚点钱了事。而受骗的老年人维权时,又面临自己是成年人,工商局、消费者协会无法干预其交易活动的问题。
心理设防 政策紧跟
3月29日新华网的文章《“要命”保健品 子女是第一道防线》指出,避免老年人在保健品上过度消费,子女是关键的第一道防线。现如今,老年人都有一些积蓄,健康也是常讨论的话题,合理购买保健品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一些保健品的销售环节逐渐变味,无良商家只顾惦记老年人的钱包,把本来你情我愿的消费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