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之殇
再掀波澜
9月25日央广网刊发文章《空巢老人:我最无助时,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65岁的朱阿姨一人照顾瘫痪老伴已5年了。有一次,老伴从床上掉到了地上,朱阿姨折腾了20多分钟根本整不动。她打开手机通讯录,里面存有包括独生女在内100多人的电话号码,却不知道该打给谁。女儿远在成都,亲朋都在熟睡,刚强了一辈子的朱阿姨去央求两位保安,才把老伴搬到了床上。张阿姨每天都不让自己闲下来,独生女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老伴去世后,她更怕家里的静。收音机、电视机从睁眼开到闭眼,她还特意花几千块钱买了条小狗,就是为了自己说话时,有个“应声”的。女儿离家13年,在张阿姨的手机通讯录里的名字始终叫“啊”,因为能一直排在第一位。在哈尔滨市的192.4万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占六成多,他们不怕死却怕生病,更怕给孩子添麻烦。
9月26日人民网《通讯录与亲情之间隔着多少无奈》一文提到,空巢老人生活不便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有老伴之间外出时,身上系根绳以防失散;也有晚上睡觉时,身上系上铃铛,以便及时发现意外;前几天,贵州一位大学老师带着病母进课堂的新闻被刷屏,也是无奈之中的下策,只有彼此在视线内,心中才踏实。人怕老来穷,更怕老来病,请不起保姆,又不便跟儿女住到一起,只有默默承受着提心吊胆与煎熬。无论是城里的空巢老人,还是乡下的留守老人,独住的原因各不相同,无依无助的现状却是一样的。有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外出打工者,超过半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常回家看看”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难以实现。换言之,通讯录与亲情之间隔着太多的无奈,能否及时找到通讯录上的子女,不仅取决于孩子有没有孝心,还与儿女们的尽孝能力有关,包括经济上的支撑基础、工作上的顺心如意,以及用人单位的理解配合、养老社会化服务是否到位等因素,不是说拨通电话就能随叫随到。
9月26日凤凰网的文章《孩子只在通讯录里,空巢老人如何安放晚年》指出,“孩子只在通讯录里”这种现象,旁人看起来很悲凉,但这却是空巢老人几乎每天都在面对的现实。值得关注的是,空巢老人问题比想象的还要严重,2016年8月,《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披露,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已经接近1亿人。而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老年空巢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这里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很多空巢老人都面临着年老体弱、就医困难的问题,有些甚至无人赡养;另一个层面是精神层面,空巢老人因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极易患上精神疾病。根据调查显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而达到疾病程度,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比例占10%~20%。
殷殷期盼
9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孩子只在通讯录里” 这种无奈谁来纾解》一文说,虽然见过太多空巢老人的报道,然而看到“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很多人依然“看哭了”。面对老伴躺在地上,哈尔滨的这位老人不是不想打电话给孩子,而是孩子远在他乡,打电话也没有用。这一刻的无助是那么真实而又直接。很多年轻人为了理想在大城市拼搏,让留在老家的父母成了空巢老人,人们明明知道空巢老人的艰辛,但还是对年轻人追梦予以理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现代人之所以远在他乡,想必都是“游必有方”。在其内心深处,他们应该也不想让父母孤苦伶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家、想父母。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追求城市的年轻指数,有的甚至提出打造“大学生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来就业创业。然而,新旧相随,年轻人固然不存在养老问题,可他们也有家庭,上升到一个家庭,也就存在养老问题。于城市而言,能不能在功能建设上更多突出养老议题?
10月2日新华网的文章《别在“通讯录”里陪父母》认为,对于众多空巢老人而言,他们最想的是每年长假,子女能够回家看望他们。也许子女已经打过电话告诉父母“假期去旅游”,父母说“好好好,你们放心去玩”。然而,父母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内心是多么希望子女能够回家陪陪他们。是回家陪父母,还是在“通讯录”里陪父母,这是摆在每个子女面前的选择题。在外出旅游与回家看望父母之间如何选择,并不是什么道德绑架,只是每个人根据自身家庭情况做出的选择。如果自己父母是空巢老人,而且过完年到现在都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那么回家看望父母显然就比外出旅游更重要。
9月27日央广网刊发《空巢之痛 痛的不止是养老》的文章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独居之殇”已不再是一家之悲,而是一个现实和沉重的社会难题。一直以来,家庭养老是中国式养老的重要方式,极大缓解了社会养老风险。不过,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流动因素的影响,“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使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目前,中国式养老大致有三种方式: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机构养老除国家投资的养老院外,需求最大的是一般工薪阶层消费水平可以负担的养老院,但这类养老院供不应求。而无论是哪种养老,背后都藏着两本账:经济账和感情账。空巢老人养老之“最”,最痛不在物质的赡养,就像哈尔滨的朱阿姨。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治愈他们身体上的疼痛,却无法抚平老人心灵上的空虚。
破解之道
9月28日光明网《公共服务应比“通讯录里的子女”更可靠》一文称,人们议论空巢,关注的焦点并不是独居状态本身,而是独居者所面临的特殊风险。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合家聚居形式来解决空巢不现实,“常回家看看”也靠不住,眼下最有可能实现,也最值得发力的,恰恰是针对独居老人面对的风险,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这就需要城市的管理者,以街道办、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或相关职能部门为依托,建立起能够托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现代社会里发挥传统社会中邻里守望的作用。尤其现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信息的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