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委老干部局引入了一家手工艺品公司和一家慈善基金,为结对扶贫的武定县猫街镇仓房村举办了一期“幸福指尖计划”彝绣培训班。59名妇女的近200件结业作品直接回收成为高端彝绣产品变现,并入选该企业的“绣娘库”成为长期订单绣娘,使仓房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搭上了彝绣产业的快车。
精细调研找准“绣花”产业
武定县猫街镇仓房村平均海拔2094米,贫困发生率高达20.1%,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彝族人口占72.86%。州委老干部局自2015年9月挂包帮扶该村以来,实施的一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提升了人居环境,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引入龙头企业推行食用菌、蔬菜等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有效提升了该村的造血脱贫能力。
由于仓房村“人均耕地少、留守妇女多”的情况突出,2017年以来,种植产业发展瓶颈逐渐显现,为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州委老干部局驻村工作队反复下村、频繁入户开展情况调查、贫情分析,经过细致调研逐渐发现了该村妇女“普遍有一定彝绣功底”的特点,在进一步调查分析、寻找领头人的基础上,局领导班子及时研究和协调联系州妇联、州彝绣协会,初步确定了发展彝族刺绣产业扶贫的思路。
精心培训培育“绣花”产业
为使仓房村的妇女彝绣与市场对接,让初级“作品”变身高端“产品”,州委老干部局多方发动,广泛寻找名企名师,最终筛选确定大姚纳苏作为合作伙伴,经过近半年的共同策划筹备,在仓房村启动了“幸福指尖计划”彝绣培训。
培训期间,纳苏品牌创始人樊志勇,省级非遗传承人、彝绣工艺大师李长征等专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了彝绣《价值和文化传承》《色彩和构图》《产品规范化绣制》等课程,并特意为培训班设计了图纸、色卡,准备了丝线等材料进行实操辅导,让参训妇女全面、系统、深刻领会了彝绣市场化、产业化的需求和现代时尚彝绣产品开发技艺。培训期间,59名妇女没有一人迟到、早退,短短一天半的实操就完成了近200件作品,其中合格率高达91%,并“变身产品”现场兑现收购,成功培育出了彝族刺绣产业扶贫项目。
精准施策壮大“绣花”产业
从“作品”到“产品”再提升为“热销商品”是彝绣产业扶贫的努力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州委老干部局与纳苏公司和镇、村党组织反复研究,以培训班结业妇女为主体建立绣娘队伍,并组建“猫街镇传承彝绣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纳苏公司负责订单承接、产品研发,中华慈善总会I Do基金会全程参与培训并负责后期宣传及产品渠道推广,共同构建了“基金﹢企业﹢合作社﹢绣娘”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模式,以仓房村为基地辐射带动猫街全镇发展彝绣产业。
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启动,仓房村李从梅等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依靠彝绣增收,逐步实现了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