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据河南《东方今报》报道,河南南阳市40岁男子孟德营感觉胸闷、胸疼,怀疑自己患有心脏病,赶到医院就诊,医生开了验血、彩超等几张检查单,说“检查后再说”。不幸的是,他最终猝死在彩超室门口。“检查一下放心”是很多医生开检验单的理由。殊不知,过度依赖检查设备,不但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对病人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可能导致悲剧发生。
     血常规、心电图、B超、胸透、CT、造影、核磁共振……在医院里,患者或家属手举一大堆检验单,提着装有胸透、CT片的袋子奔走在各个楼层,一项挨一项排队等待检查的景象我们熟悉。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先进检验仪器的确帮助医生较早发现了很多“看不见的病变”,然而,一旦对仪器过度依赖,病人将变成了被各种化验单、检验报告堆砌而成的“电子病人”;同时,医生也会疏于思考,有碍医术水平的提高。
                                      有时候高科技也会“骗人”
    38岁的冯楠手中提着装有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袋子,站在偌大的门诊大厅里,一脸的茫然和疲惫。失眠已经困扰她整整两年了,连续几天的彻夜不眠,让她白天头昏脑胀,有时还会呕吐。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她终于挂上了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的专家号,可是医生没问几句就给她开了一张核磁共振检验单,告诉她“先排除一下脑部有没有问题,看了结果再说。”提到总想吐的症状,医生说:“最好去消化内科做个检查。”其实,这两年间,她辗转了好几家医院、至少看了三四个科室,CT、颈部彩超、核磁共振做了个遍,却都“未见明显异常”。“医生刚才看了我的检查结果,又说各方面正常,就开始叫下一个病人。可我确实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这叫正常吗?”冯楠说,至今没有一个医生为她做出全面明确的诊断,“他们好像只关心我的检查结果,并不关心我的痛苦。难道一定要我脑部长了什么东西,才能为我治疗?”
    的确,高科技的精密仪器就像能扫描人体的透视镜,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很多“看不见的病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但是,有时候高科技也会“骗人”。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个便血的病人经过多种仪器检查,都未得出诊断结论,病历最后被送到一位著名的外科专家手中,这位专家看完病历再仔细问完病史,采用了最简便易行的直肠指检法便得出初步结论:直肠癌。
    “先做几个检查,然后开药方”,几乎是现在一成不变的诊疗模式。不但医生习惯于此,病人也觉得这是“正常程序”。很多检查需要提前几天预约、各个检查室门口都排着如长龙一样的队伍,从此不难看出,去医院就得做检查,已经成了看病的“家常便饭”。今年68岁的张奶奶说:“我和老伴每年都要复查一次脑部CT,看看血栓有没有复发,医生不开检查单,我们就不放心。”“可是,做CT对身体也有伤害,您知道吗?”“啊?这个不知道,医生也没说过,但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
                                     过度检查是医学界最严重的危机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生更多地依赖各种检查设备,CT与B超随手就开,‘望、触、叩、听’似乎成了传说,和病人沟通得越来越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钢说。
    对于这种变化,很多医生都深有感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曾表示,很多医生忽视了最基本的东西,过度依赖尖端技术解决常见病,把疑问留给精密仪器。有的医生只看病不看人,只相信机器检查的数据,却不听病人主诉。香港著名外科医生钟尚志也在其著作《刀下留人》中,回忆起学医时每天反复练习诊断程序的时光。当时,那些严格缜密的诊断步骤熟记于心;现在,他的听诊器却和其他医生一样束之高阁。他不禁反思,作为医生的自己是不是丢失了什么?
    很多人觉得,CT、造影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事实上,很多检查成本高且创伤大,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伤害。胡大一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750次X线胸片,这对一些并不需要做CT检查的年轻人来说,不但起不到作用,还会浪费医疗经费,甚至带来一生的癌症风险。
    那么,为什么医生会越来越依赖检验仪器,以至于造成过度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邱明才教授分析:首先,这与医疗体制的趋利性有关。近年来,很多医院贷款购买先进医疗设备。有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10年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近6倍。2010年,该行业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近11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仅北京一个城市CT设备的拥有量就比全英国都要多。为了尽快收回成本,有些医院将科室和医生的奖金直接与开出的检查单挂钩。其次,客观上来说,大型医院的病人太多,医生没有时间仔细问诊。“不少医生半天出诊就要看六七十个病人,也确实顾不上详细地听诊、触诊等。”
    第三,有些医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诊断技能不足,所以只能靠设备“帮忙”。另外,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也助长了检查设备的滥用。为了避免产生医疗纠纷,一些医生抱着“宁可多做也不漏做”的态度让病人做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有力证据。
                                          要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
    胡大一曾表示,“过度治疗”有时很难避免,因为医学中存在大量未知领域,很多疾病的具体原因不清楚。比如90%的高血压患者,我们都说不清患病的具体原因。为此,一些医生难免使用不需要的技术。有的医生是抱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把检查的网撒得大一些,力图捞到“疾病”这条鱼。如此看来,如何区分必要和不必要的检查,是当务之急。胡大一认为,医生给病人看病的基本流程应该有这五步:第一,详细询问病史,同病人沟通;第二,物理诊断,即“望、触、叩、听”;第三,用一些基本技术检查和诊断疾病,比如做心电图、拍胸大片;第四,让病人做无创伤性的辅助检查,比如做运动平板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才是让患者做CT、冠状动脉造影等成本很高且有创伤的检查。他说:“其实,对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通过前面四个步骤就能诊断大部分疾病,最后一步完全没必要。”
    一个医生的水平高低,可以通过化验单的阳性率看出来。好的医生应当尽量做到一查一个准”。据了解,卫生部门对一个医院的检查项目进行督查,以CT检查为例,阳性率必须达到60%以上,也就是该医院的全体医生在某一时段开出100个CT检查单中,必须有60个以上的患者是阳性(检查结果显示确实存在问题),否则就有过度检查的嫌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首席专家李佛保曾提醒年轻医生,在治病中,安慰学要占到40%的比例。每天查房时,他先问病人“昨晚睡得好不好,哪里痛?”在他看来,现代医学看似高级,其实并不如大家想得那么好、那么准确。“拍片子不知道病人的痛苦,验血不知道病人的温度,CT不知道病人哪里麻木,核磁共振不知道病人的肌力,而PET-CT见人不见心。”可是触诊——医生与病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却能为人心带来温暖。所以,“望、触、叩、听”永远不能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而被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