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往往多病共存。因“治病心切”“恨病吃药”,加上受一些用药误区和不当宣传的影响,不少老年人迷信补药、名贵药、新特药,轻信秘方、偏方,吃药跟着广告走,把保健品当药吃,常常同时使用多种药品、保健品,剂量也偏大,而且许多药物还是未经国家批准的自制药物。此现象十分令人担忧。
    事实上,由于器官功能下降,老年人用药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身心健康。据统计,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年轻人的2~7倍,60岁以上的死因有近半数与用药有关。
    其实,药物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越有利于治病,用药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而是最好用“减法”。“减法”,不仅体现在药物各类上,还体现在服用剂量上。
    在药物各类上,能少用就不多用。因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常造成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或药效降低。老年人用药,应请正规医院的医生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以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疗效肯定、能缓解症状并纠正病理过程或消除病因的药物,遵循“最少数量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一般不要超过4种药。
    在药物剂量上,也要做“减法”。《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药量应为成人量的3/4,80岁以上老年人,只能用成人量的1/2。有的老年人治病心切,擅自加大剂量或增加服药次数,这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发生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老年人要想做好用药的“减法”,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先食疗,后用药,小病尽量别吃药。老年人用药之前,可先请教一下医生,是否可以采取不服药的其他方法。比如,遇到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最重要的是休息,同时可以通过食疗促进康复。如:风寒感冒可以喝些生姜红糖水;头痛、关节痛等慢性疼痛可以先做理疗、按摩、针灸等,不要依赖止痛药。当然,如果病情严重,非用药不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药,及时用药。
   先中药,后西药,注重调理很重要。人们常说,“三分治七分养”,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如果是名医诊治,应用得当,可标本兼顾,具有独特的优势。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况下,可用中药进行调理。
   能外用,不内服;能内服,不注射。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可先用外敷药解毒、消肿,最好不内服消炎药;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有些老年人觉得输液好得快,其实不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输液是不必要的。国际上公认的用药方针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输液。即在用药方式中,口服应占50%以上,肌肉注射占30%~40%,输液只占10%左右。
   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停药。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当及时停药。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还应该对所用药物进行详细记录并保存,就诊时带好用药记录,并尽量看固定的医生,这样能让医生开处方时更准确地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从而做到尽量少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