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复杂的原因,那么隐藏在天伦之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天伦之痒的背后——正在被结构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倡导“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悌”等道德规范,形成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而在这其中以“宗族式大家庭观念”与“家长制权威”最为典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统的伦理观念正在被一步步解构。这是天伦之痒出现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传统的“家庭”在解构
首先来说,教育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走进大城市,与传统意义上“家”开始长时间的分离,而分离的结果就是使这些年轻人对家的观念越来越淡,天伦之痒的背后——正在被解构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亲情越来越淡。曾有一项调查显示:三成以上的某城市白领记不起父母的生日,七成以上的白领一年中最多只回5次家(父母家在同城),九成以上的白领不想与父母同住,他们不愿跟父母兄弟姐妹交流及获得支持,更愿意与朋友交往。而就在几十年前,大多数的家庭还是几代同堂、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另外,家的功能正在被社会化的生产和分工一点点抽离。过去,家庭是生活的场所,是生产的场所,是娱乐的场所;现在吃饭可以在餐馆,家务可以请钟点工,娱乐可以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家庭的功能一直被外包着。
于是,“家庭本位”开始向“个人本位”转变,原本亲密不分的两代人,开始变成“我”和“你”的关系。于是,年轻人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孤独;家庭越来越单薄,越来越不堪一击。
传统的“家长”地位在解构
在我国古代,家长是整个家庭的行政长官兼法官,家长可以决定子女是否可以外出经商,从事何种职业等,甚至婚姻大事,也要由父母决定。如果子女犯了错,家长还有惩戒权。70后、80后的父辈多多少少都是在这种“家长制权威”下成长起来的。可到了70后、80后这一代,“家长”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70后、80后对父母的权威会有反制心理,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是平等的对待。
这一方面源于70后、8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或兄弟姐妹较少的一代,他们普遍受到了父母的宠爱,在这种宠爱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会害怕于父母的权威,相反,父母越专制,他们越叛逆;另一方面源于70后、80后这一代普遍比父辈的教育程度要高,在他们看来,父辈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根本不被他们所崇拜,更没有权威的资本,有些70后、80后
甚至会看不起父辈;再有就是随着70后、80后与父辈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或者缺乏沟通,他们已经养成了遇到问题宁愿自己解决、消化也不询问父母意见的习惯,在他们看来,父辈越来越不被依赖或者说无法被依赖。如此种种,让传统家庭的“家长”地位一点点被解构。如果家长恰好还不愿意放弃传统的家长制权威的话,两代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