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入党志愿书》
我很小的时候,亲眼见过打鬼子不怕死英勇的八路军。在鬼子大扫荡时,也见过村民们掩护八路军,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松口的情景。身边的人告诉我,那些好汉是救苦救难的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从此,在我的心里崇拜着共产党。
回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经历了一个穷困撂倒的民族变成了今天的民富国强,我感到无比自豪。翻开我珍藏的《入党志愿书》,61年前的生动情节又回映在眼前。
(一)确立无产阶级人生观。
解放战争后期,我参军在华东特种兵纵队司令部当学兵,随着大军南下的洪流,入驻南京东郊汤山,随即转入进军台湾的紧张备战训练中。在班长的带动下,突击练兵,业务素质政治觉悟迅猛提高,还记了四等功。
1950年7月19日,我申请入党的愿望实现了。从班长赵光明(党员)手中接过《入党志愿书(党表)》,激动得心潮澎湃。
7月22日,通知我出席直属机关党支部大会。据说这是执行新党章以来,第一次接纳申请人到会,面对面接受审查教育。面对眼前一大片既熟悉又陌生的老党员,我的年龄最小,紧张而激动的心怦怦直跳。
那时,革命队伍里特别讲究阶级阵线,阶级成分。立场问题是大是大非,非常敏感,所有事物都上升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立场、人生观的高度来对待。
涉及到我的问题是:一,家庭出身中农;二,有一项填上了未婚妻。于是,讨论发言的语气比较尖锐。比方说:“老中农,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带有剥削阶级烙印,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必须脱胎换骨,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
“要为革命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不能动摇。需要进一步的考验,不能当革命的同路人。”
“未婚妻?小小年纪,连未婚妻都拉呱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这么罗嗦,不会拉后腿吧?可得站稳立场!”
“有房有地又有媳妇,个人利益必须处理好。革命利益第一。当
革命需要献身时,思想不溜号,脚板不能抹油(不当逃兵)啊!小同志,要经得起战斗考验。”……
面对这么严厉的教育,我觉得既诚恳又实在,是党组织的关爱。
表示无论能不能通过,我都要努力改造世界观,为革命冲锋陷阵,上刀山下火海心甘情愿。
(二)我是党的人,一切听党的。
第二天,支部书记、机关协理员王锡福告诉我:“党委批准了,执行新党章,中农出身,候补期为一年。”党表交由我自己保管。
支部大会决议一栏赫然写着:“出席会议正式党员30名表决,一致通过。”同一天,1950年7月22日,盖上了党委的大章。板上钉钉,我是党的一份子!我,19岁的小青年,怎不心潮澎湃。我万分感激党组织对我的关怀与信任。看待任何人,既有阶级成分论,但不唯成分论,重在现实表现,这是党的一贯原则。于是,我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决心像保尔 柯察金那样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领导批准了我的请战书,分配到炮兵第20团当报务员,抱着一部电台抗美援朝上了前线。无数次的行军转战,在激烈的空袭炮击中坚守岗位和调动岗位,时时经受着党对一个候补党员的考验。
临近转正时,偏偏想起了未婚妻这码事。因为身边的人不知道这个秘密。未婚妻本是激励我勇敢战斗的动力,我却因为害臊,怕别人知道后当话把儿而取笑,怕惹议论说三道四。当时耍了个小聪明,剪下一片白纸,抹点浆糊把婚姻状况一栏盖上了。这一来,整洁的党表上落下一块白色疤拉。结果呢,小组会支部大会亮出党表讨论转正时,又惹了麻烦。虽然得到理解,却臊得我满脸通红。
上报党委审批时,与会者没有谁能把党表上贴着疤拉的情节说得清楚。于是,党委书记亲自在电话上审问我,并严厉的批评道:“你此地无银三百两,怎能擅自更改招惹是非?简直胡闹台,乱弹琴!”
(三)党表相伴,不忘为党增光。
党员转正后,党表再次回到我的手中。觉得分量特别重,身上的所有家当,唯有这个党表最珍贵。她像党组织时刻在我身旁,她让我时刻牢记党的教导,我把它视为政治生命。揣在衣兜里怕搓揉坏了,藏到行李卷里怕有闪失,后来不得不严严实实的包起来,棬到包袱皮里。睡觉的时候压在头底下,行军时背在身上。在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它,始终相伴着我,让我时刻记住我是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坚决听党的话。我没有怕死,抗美援朝三年,一直战斗到停战签字。为党增光,先后两次记三等功。
(四) 永远不忘党的恩。
在和平建设时期,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有过数次岗位调动,也经历过数次重大政治运动,紧跟形势,经受考验。直至70年代十年动乱的后期,整党、审干、清理阶级队伍。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极左思潮一时占了风头,我用手中的《入党志愿书》排除了怀疑。为此我感到骄傲,为之自豪。有人强调党表应归入档案,可是我怎舍得上交呢,我精心保存至今,多么不容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死也不交啊!就这样,党表一直保存在我的书箱里。从此,更加处处以党员标准衡量自己。我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教育,我更加珍爱我的党表。
今天,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想想我们党90年峥嵘岁月,90年披荆斩棘,90年沧桑巨变,90年成就辉煌,怎不感慨万千?!怎不感激党的恩情?我从血与火的战斗岁月走到今天,全凭党的教育培养,党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不会忘记毛泽东领导人民翻身解放,不会忘记邓小平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更不会忘记胡锦涛总书记领导我们伟大的党把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今天,作为一个61年党龄的我,更要以实际行动听党的话,跟党走,永远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附:个人简介。赵熙伦,山东文登市人,1931年10月出生,1949年1月参军,1950年7月入党,先后毕业于华东军区通讯学校、锦州炮兵学校和沈阳通信兵学院。历任炮兵第20团报务员、指挥连连长、通信股长、炮兵第7师通信科长。记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一次。1982年转业,任山东省长途电信传输局副局长、工会主席(高级政工师)。获山东省邮电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证书。1991年离休后,参加省老年大学艺术团、合唱团的演出、比赛活动,获山东省第六届、七届、八届体育舞蹈锦标赛老年组三连冠。受聘为济南市老年舞协常务理事、省老年舞协理事。 编入大型历史文献的短篇回忆录有《电台,伴我三年的好伙伴》、《行军路上多艰险》、《搭通腿-睡地炕》、《曾经的娃娃亲》、《终生的鼓舞》等。个人简要业绩,2005年入编大型历史文献《开国将士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