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消息一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从2012年3月到2013年1月,温家宝总理先后八次提到收入分配改革,可见中央对此项改革的重视。2004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负责起草,至今已八年之久,却仍未能出台。这期间,出台《方案》的期限一拖再拖,人们不禁要问,《方案》制定究竟难在哪?在十八大的背景下,《方案》的制定有哪些影响?与之相关的“到2020年收入翻番”的目标能实现吗?
收入分配是个复杂的问题
治国如治家,一个国家整体利益的分配,正类似于一家人间利益平衡,却又远比治家复杂得多。现代社会日益纷繁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也让收入分配改革的整体框架不断变化,且日益庞大。据一位参与《方案》起草的专家介绍,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将属于框架性的,不会涉及大部分具体细则,其重点内容为工资制度、税收制度、央企上缴红利三大内容。但是,几乎这个庞大框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充满了争论。在飞速发展、人口众多、利益主体多样化的中国社会,收入分配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问题,很难让各方达成共识。
比如,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到底是改革造成的,还是改革不彻底造成的?对这个问题争论的结果可能导致不同的分配原则。有的观点认为要站在公有制的立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讲改革,这样推导下来的结果就是国进民退,再次国有化。有的观点认为改革要站在资本的立场,继续用市场经济的思路统领改革。比如,对是否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个问题,有的专家认为这样会导致失业率上升,降低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降低企业高管工资,则会使我国人才流失,等等。
可见,收入分配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棘手的问题,它牵一发动全身,需要与财政分配体制、社会保障、农民增收甚至政治经济的整体改革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并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就在客观上给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增加了难度。
既得利益群体成最大阻力
收入分配改革虽然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它却又是一个必须要着力去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与发展。除去客观上的因素,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的根本症结在哪里呢?
最根本的应该是既得利益群体的阻碍。到利益关系动真格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本能地会有抵触。特别是收入比较高的国企、银行、石油、电力垄断部门以及公务员群体等。这部分手中握有决策权的利益阶层,他们一方面要触动自己就身在其中的高收入群体,一方面他们又是政策的制定者,方案迟迟出不来,也就不难理解。
这一点在国企内尤为突出。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就显示,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企业高管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最大时是在2007年,达到4553倍。这些工资上涨过快的行业,大部分是垄断行业。北师大教授高明华等人的研究表明,2001~2010年十年间,金融业的高管薪酬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2646%,即增长了26倍。2008年,石油、烟草、电力、电信等行业职工收入总和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但其人数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然而,据人保部有关官员表示,人保部在向部分央企征求规范央企高管薪酬政策的意见时,遭到一些央企高层的强烈反对。
而且,他们这些行业的一些行业主管部门一直不同意社会对其“垄断”的叫法,发改委也不敢认定谁是垄断行业。他们还认为2008年,国资委虽然开始实施5%~9%国企分红,并逐步提高到5%~15%,但这一比例远低于国际惯例,国企承担着为国家开拓国际市场的责任,如果国企上缴分红的比例再提高,国企就没有实力走出国门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分配调整的难度。
此外,方案的另一个阻力来自财税系统,“财税系统对于方案中几项减税的建议兴趣不高”。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所说,方案内容涉及各部委的“自留地”,需要在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而发改委并没有部际协调的能力,因此,只好搁置有争议的改革政策。
所有这些,都给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增加了阻力。
复杂性、长期性中稳步前进
收入分配改革虽然受到利益博弈的阻碍,但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逐年拉大,几乎处于一种临界状态,任由此种状态发展下去,将可能直接带来社会的分裂和阶层的对立,仇官仇富的情绪泛滥。
例如,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首部《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创新报告》就指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0.275,2010年达到0.438,20世纪90年代以每年0.1个百分点提高,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报告还显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是2倍。而我国行业之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工资相差15倍,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工人收入差距18倍。中国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逼近社会容忍线。
所以,不管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阻力有多大,局面多复杂,从决策者来说,不应该为这种阻力而却步,勇于打破利益集团对分配改革的阻扰,尽快出台改革方案。假如遇到阻力就延期,会让社会和公众深感失望,今后改革起来会更难。
那收入分配改革又该怎么改呢?
对此,简单归纳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照抄照搬不太可能,但可以肯定的是,光讲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触及不到根源问题,不推动更深层次的制度改革,解决不了收入分配问题。制度改革,根本上来说要靠扩大民主、建立法制,让老百姓监督政府,大方向要明确。同时,要解决问题,还要打击腐败,保证公共资金合理使用;垄断收入、资源性收入如何分配都需要公开透明;另外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而且,所有这些改革最终必须改善民生,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而我们每个人作为改革的最终受益者,除了要客观看待收入分配改革的复杂性外,还要看到收入分配改革的长期性。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问题,是在改革30多年中逐步累积而成的,造成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且相互纠结,如劳动力富余、工资过低、腐败和灰色收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不到位,等等。这就要求对收入分配改革,我们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上世纪60年代,日本也面临着提高人民收入,改善分配体制的任务,当时日本启动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要用大概10年时间,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调整和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后来的实践证明那个时期的确成为推动日本经济腾飞的“黄金10年”。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可能需要比日本更长的时间才能初步理顺各种分配关系,消化解决长期累积下来的分配差距过大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