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台湾的多事之秋:知识青年掀起“保钓运动”,台湾当局被逐出联合国,台美关系骤变,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同时,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带动了阶级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新兴的中产阶级要求打破外省籍官僚长期垄断上层权力的局面,希望分享政治权力。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国民党政权再次出现了危机,台湾社会正酝酿着一场较大的社会变革……

揭秘台湾开放“党禁”之路

 

                《大学》杂志事件:政治革新第一呼

《大学》杂志创刊于19681月,最初是一本文艺、教育类刊物,创立者为张俊宏与陈鼓应。1970年初,台湾新一代知识青年聚集一起,组成了颇为强大的笔阵,以《大学》杂志为园地,作了一次集体性的意见表达,主要宣传“革新保台”主张。

19714月,《大学》杂志发表了由九十多名学者、中小企业家等人士共同署名的《我们对钓鱼台问题的看法》。同年10月,《大学》再发表《国是诤言》,从人权、经济、司法、立法、监察等方面,对“国体”“政体”与“法统”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在台湾社会造成巨大震动。该文和同期发表的《中央民意代表的改选问题》,实质上已经触及国民党统治的“法统”。该文尖锐批评道:“二十几年来,我们始终在维持着一个庞大、衰老而且与广泛大众完全脱节却以民意为名的特权集团。”

19732月,杨国枢被迫辞去《大学》杂志总编辑职务。3月,陈鼓应等以“组织阅读共匪文件和毛泽东书籍”的罪名被捕。虽然《大学》杂志经过改组后继续出版,但失去了问政意识和勇气的杂志再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直至最后停刊。

美丽岛事件:在野派的叫板

“美丽岛事件”又称“高雄事件”,是台湾党外势力直接领导的、与国民党当局展开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政治较量。

19791130日,《美丽岛》杂志与“台湾人权委员会”联合向台湾当局申请于1210日在高雄举办纪念“国际人权日”集会游行,遭到拒绝。但《美丽岛》杂志决定集会如期举行,台湾当局派出大批军警部署周围街道,并对附近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入内。晚上6点,集会组织者多次出面与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离,但遭拒绝。于是,几千民众持木棍、火把开始游行,双方发生严重冲突。这成了1949年以来的最大的一次警民冲突,共造成双方约两百人受伤。

事后台湾当局开始大规模搜捕事件参与者,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等152名党外人士以“涉嫌叛乱罪”被抓。后来,台湾当局对高雄事件中被捕的黄信介等8名非国民党人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从高雄事件发生到次年大审判的过程中,有两件事颇受社会关注,最终变成了历史悬案。一件事是关于冲突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如法庭上所提供的物证那样——民众袭警在先,还是社会上盛传的那样——政府派入在民众里当托儿,故意攻击警察?另一件事是谁杀死了主嫌人之一林义雄三位家人?是如警方所言“国际阴谋集团”,企图激化岛内矛盾,还是如传言中所说的国民党“杀鸡儆猴的示警手段”。

总之“美丽岛事件”及其大审判,备受当时岛内外社会的关注。经过此事,国民党与党外势力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也促使国民党加快了政体改革的步伐。

江南事件:名记者的硬骨头

19841015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戴利市江南寓所,一位笔名为江南的中国人被暗杀。这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很快与当时正在当地火爆连载的《蒋经国传》联系在一起,确定为一场政治谋杀。

江南,真名刘宜良,江苏省靖江县人。幼年在家乡读书,后去台湾,曾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1963年毕业后投入台湾新闻界。因不满蒋氏父子的强权政治,1967年以《台湾日报》特派记者身份离台赴美,在美期间,他以江南为笔名在美国与香港的中文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且撰写了《蒋经国传》及《吴国桢传》。其中《蒋经国传》披露了蒋介石父子一些鲜为人知的“丑闻”,以及蒋氏父子统治台湾的内幕,在华人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江南也因此结怨于台湾当局。在刘宜良结集出版《蒋经国传》前,台湾当局曾派人去美国向他表示愿出高价买断版权,被刘宜良拒绝了。该书出版后,国民党当局非常恼怒,便开始进行秘密策划这次暗杀任务。

刘宜良被害一事自始至终没能得到彻查,国民党当局的威信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成为党外势力诟病、孤立国民党的说辞之一。这件事也成为台湾向西式民主化改革的一个契机。在江南案审结之后的次年,即1986年,台湾开始大踏步地进行政治改革——而这恰恰是江南著作写文揭露黑幕的初衷。

蒋经国开放党禁

19863月,专制独裁了二十一年的菲律宾马科斯政权被推翻,给长期实行军事戒严的国民党当局造成极大震撼。美国也一贯地敦促国民党当局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实行政党政治。

19851225日行宪纪念大会等三个会议举行联合典礼,蒋经国主持会议并致词,出人意料的是,他突然离开预先准备好的讲稿说:“现在,有两个问题,经国想做一个明确的说明:第一就是,总统继承者的问题……下一任总统,必然会依据宪法而产生……有人或许要问,经国的家人中有没有人会竞选下一任总统?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第二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以实施军政府的方向来统治国家?我的答复是,不能也不会。执政党所走的是民主、自由、平等的康庄大道,绝不会变更宪法,同时也绝不可能有任何违背宪法的统治方式产生。”蒋经国的话一出,震动了台湾政界,引起了西方的关注。

19863月底,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蒋经国在会上提出“政治革新”的主张,决定要调整内外政策,包括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调整“中央民意机构”、实行地方自治法制化、推动党务革新、进行“总统”接班的部署等等。

但党外人士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于19869月,在台北圆山饭店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即“民进党”。民进党成立之后,蒋经国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访问时,率先预告台湾将要解严以及开放党禁的消息,表示任何新政党必须遵守“宪法”,与“台湾独立”划清界限。

当年1015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解严和开放党禁的决议。蒋经国未曾料到的是,在其去世的几年后,“民进党”撕下民主的伪装,将“台湾独立”写进了党纲;更没料到的是,李登辉在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借着政治开放的名义,最终与“台独”势力同流合污,背弃了蒋经国政治开放中的反“台独”根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