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内保健品行业屡屡曝光出过度包装、虚假宣传、违规添加药品成分等种种不良行为,使得普通民众对市场上销售的保健品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但是,中华文化中有“补”的深厚传统,加上对西方先进科技的推崇,进口的洋保健品备受追逐。

    在此热潮之下,很多人的购买行为会被一些不客观的因素所左右。但是从外国漂洋过海来的洋保健品,就一定更靠谱吗?

                     保健品≠营养品和药品

    首先,需要纠正一种观念。很多人认为保健品是一种营养品、药品,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保健品不是营养品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很多,例如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品一般都富含这些营养素,人人都适宜。例如牛奶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钙等物质,它的营养价值很高,人人都适宜喝。而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只适宜特定人群的食品,它的营养价值并不一定很高。所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还是要从一日三餐中获得。当然保健品在一些方面比较好,保健品在固定的保健功能方面可以比营养品获得的更多,人体内的矿物质含量并不平衡,所以在某些方面保健品占更大的优势。

                     保健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

    其一,生产及配方组成不同。药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病理、病毒方面的严格检查及多年的临床观察,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健品根本勿需经过医院临床实验,可直接投入市场。

    其二,疗效方面的区别。作为药品,一定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SFDA)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作用,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即可上市。

    其三,说明书和广告宣传方面的不同。作为药品,一定要有经过SFDA批准的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列明适应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十分严谨;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说明书不会这样详细、严格。所以消费者在选择药品时,为确保安全,最好选择SFDA批准的标有“OTC”(非处方药)字样的药品,购买时看看是否附有详细说明书。在服用属于药品(药字号)的保健品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要按推荐剂量服用,不要超剂量服用。

                  洋保健品,未必更靠谱

    出于对发达国家高科技的信赖,人们似乎更加青睐洋保健品,觉得洋保健品一定很靠谱,但是真的如此吗?我们就以美国的保健品为例,来道明原委。

    美国FDA(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药品和食品进行着非常严格的管理。不管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经过FDA审批的产品可靠性都相当高。于是,很多人也就认为,在美国销售的保健品也同样靠谱。甚至有很多国内的保健品企业,以“通过美国FDA认证,上市美国”作为推销噱头。

    实际上,美国FDA并不“认证”保健品,其上市并不需要经过FDA的审批。是不是安全,是不是有效,都是厂家自己说的。FDA只是不允许做任何“疗效宣传”,强制要求在包装上注明“本产品不用于治疗、预防、处理、防治任何疾病”。如果违反了,FDA就可以发出警告,拒不改正的会被起诉。但宣称产品对身体的某一机能有所帮助却是可以的,叫做“功能宣称”。比如说,“治疗骨质疏松”是“疗效”,不被允许;但是如果说“有助于骨骼健康”,就是“功能宣称”,厂家认为有证据支持就可以使用。很多时候,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存在着灰色地带。许多保健品产销者和FDA,也就经常在这些字句上纠缠。此外,还必须声明所说的功能宣称“未经FDA审查批准”。

    也就是说,美国的保健品并不保证有效,也不保证安全。只要不吃出明显问题,或者涉嫌加入违禁成分,FDA实际上并不过问。

    之所以美国市场上的保健品基本上见不到中国市场上那种“好到让人难以置信”的广告,根本上是因为FDA行使他们那点微弱的监管能力。另一方面,各个权威专业机构,也会对各种保健品提供客观全面的意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还有一个“膳食补充剂办公室(ODS)”,会对各种保健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那些功能具有什么样的科学证据,有多可靠等等。这样,如果厂家胡乱吹嘘,也很容易被消费者揭穿。

    保健品并非都是“骗子”。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抗氧化剂等等类型的“膳食补充剂”,的确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它们的意义在于:如果你不能做到饮食全面均衡,以至于缺乏某些微量营养成分,那么补充这些东西确实有助健康。不过消费者还需要记住两点:一是所有的这些成分,都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得到;二是,额外补充这些东西以获得额外“保健功能”的说法很少有确凿科学证据支持。所以,民众在选择购买洋保健品,不要盲目跟风,需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