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痛苦是什么?我知道,许多教师的痛苦并不仅仅是劳累,并不仅仅是非八小时所能衡量的工作量所带来的不得安宁,并不仅仅是工资待遇低,也并不仅仅是学生越来越难教而家长却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期望越来越不切实际得高涨,不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痛苦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实现的那种痛苦,那种心灵的煎熬!这比经济待遇低比辛苦劳累更让有良心的教师感到痛苦。
教育的任务是什么?通俗地说不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吗?可是,你去看看我们的校园,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校园里到底都发生了什么?我们是在培养“公民”,还是在培养“顺民”?我们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培养“奴才”?我们是在发展人的潜能,发展健全的富于个性的人格,还是拼命按统一的规格同一的模子在片面发展人在磨灭人的个性浇铸出整齐划一平庸不堪的标准件?
我们常常抱怨,举目望去,到处都是没有自由精神没有民主精神没有创新精神没有个性张扬的人!到处都是心灵空虚没有信仰精神麻木的人群!
可你知道吗,自由民主创新坚定地追求信仰不是一下子就能有的,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这种精神和性格是从小就要精心培育的,而且要一代代培育下去,最终才能形成民族的精神和性格。
可是,我们都在做些什么呢?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们尽快适应社会,以社会的成人的理想模式为孩子设计未来。我们常常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动人口号下,干着剥夺孩子“一切”的勾当:剥夺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权利,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我们常常对孩子说,“要听话!”“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在这点上家长和老师往往结成紧密的同盟,于是千千万万个孩子就乖乖地听话了。这种“听话教育”从小就培养了孩子的“服从意识”,“依赖性格”。而且现实中无数次的直接经验和反面教训又反复地告诉孩子:每当他们听话和服从时,各种奖励就会涌向他们,每当他们试图独立行动并坚持自己的见解时,各种惩罚就会落到他们身上。自尊、独立、自主、民主意识,服膺真理的信念,民主的性格就这样还没萌芽就从小被连根拔掉了!而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人还谈什么创新!他怎么会有民主诉求!老师和家长在一种叫做“文化”的东西的驱使下不谋而合,小时候就培养孩子听别人话,那些昨天的孩子成了今天的大人后再要求别人听自己话,专制性格就这样一代代地养成了,民主性格就这样一代代地泯灭了!
不民主的专制的性格必然会表现为对他人的不尊重,对独特性和多样性对多元文化的藐视;专制的性格还必然表现出心胸偏狭鼠目寸光只考虑对自己的服从不考虑服膺真理的重要和神圣!
一代代顺民和奴才就这样经由我们的手培养出来了!一旦有了机会,这些顺民和奴才又会成为专制暴君!
这是我作为教师常常感到的一种痛苦!
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美国学者加德纳认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八种智能同等重要。智力没有高低、好差之分,只有结构不同。传统智能理论关注的是“你的智商有多高”;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是“你的智能属于哪种类型”。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学会多角度地欣赏、评价学生,发现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不以一两种智力过早地评判学生。可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校园里都发生了什么呢?教育行政部门包括我们的学校长期惯用的具有重要导向性的教育评价标准评价手段是什么呢?
我们的评价标准评价手段的通病是:评价主体单一,被评价者被排斥在评价活动之外,只能被动接受评价结果;过于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性,造成被评价者墨守成规、千人一面,严重压抑人的创造性和个性;评价内容单一,特别是只关注对学业成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基本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体系和现成结论的记忆情况,而基本不评价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更要命的是不顾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将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评价尺度上相互比较,一方面造成对学生的误评价,另一方面又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总之,评价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评价成为对学生进行精神惩罚心灵伤害压抑创造性磨灭个性特长的利器!
一个学生本来具有身体运动智能,可能成为姚明般的运动员或者杨丽萍般的舞蹈家,却偏要用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标准去要求、评价他,特长不被重视,更得不到发展,短处却被人揪住不放,他怎能不苦恼不伤心;一个学生本来具有社会关系智能可能成为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的,也偏要用语言智能或数理逻辑智能标准去要求、评价他,结果,他的特长反倒成了他的罪名,他可能被斥之为庸俗关系学的热衷者,语文数理化等的学习失败者,……就这样,学校成了差异各别的人才的屠宰场!用一把尺子去屠杀不合这把尺子准星的孩子的各异的特长,一个孩子最初萌生的对某种事物的浓厚兴趣,最初表现出的个性特长,被我们无情地谋杀了。手拿蹩脚尺子的各级教育行政官僚和教师都成了典型的扼杀人才的屠夫!
这样造成的恶果是什么呢?自然是,学校成批地产出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冬青”,哪里需要哪里合用的“螺丝钉”。民族下一代的个性差异被抹平了,各种潜能和特长被扼杀了!创造性也就此被扼杀了!能侥幸保留下来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和培养的人才,除非他真地遇到了伯乐,或者干脆就是幸存者!
这是我作为教师常常感到的又一痛苦!
“教育不把人变成废物就决不收场!”有人愤激地说。这话无疑过于偏激和刺耳,但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实在太多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你要问我这一切究竟是怎么造成的,究竟谁之过?我认为,我有责任,你也有责任;教育固然责任最大,但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背景,社会背景,难道都没有责任吗?
改革的时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