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位于青岛李沧区虎山路的青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正式开展收治工作,其中戒治青少年比例达46%,针对吸毒失足青少年,李沧区关工委秉承“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积极参与戒毒帮教工作,为失足青年点亮一条回归之路。三年来,共帮助600余名戒毒人员坚定戒毒决心并成功走向社会,不断推进社会帮教与行政强制戒毒深入融合,共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怀慰问,点滴真情感化戒毒人员。区关工委长期关注戒毒人员戒治康复进程,关心了解戒毒人员生活、学习及戒治情况,通过慰问交流、文艺帮教以及赠送励志传记书籍等多种关怀方式,让戒毒人员从内心深处中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希望。特别利用传统节日中秋、春节等集中开展慰问活动,组织五老文艺骨干志愿者进所开展“文艺送关爱”帮教活动,与戒毒人员同台演出,通过诗歌朗诵、合唱、二胡演奏、民族舞蹈、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等节目激发戒毒人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展望,用真诚和热情感化每一位戒毒人员。区关工委积极开展励志教育,邀请无臂书画家、青岛黄海学院教师刘仕春作励志讲座,其撰写的书籍《心若向阳 春暖花开》在戒毒人员中深受欢迎,她在厄运和苦难面前不抱怨、不放弃、为了实现人生理想顽强拼搏奋斗的经历触动和激励着戒毒人员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文化引领,从“心”出发重塑戒毒人员品格。区关工委会同戒毒所开设“和”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传统文化专家学者和五老志愿者为戒毒人员带来中华文化课程,通过《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文学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用孝悌忠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文化精髓推动健康人格重塑,通过加强戒毒人员内观反思,达到戒治救助效果。同时,积极开展戒毒所工作人员国学知识培训,邀请区关工委宣传调研指导团团长、民俗专家李生德同志定期开展国学讲座,通过“转识成智”提升工作人员育人能力,进而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戒毒人员的长期固定“疗法”,真正触及灵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爱好培养,挖掘特长增强戒治信心。正式聘请有文体特长的五老志愿者长期在戒毒所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授形式政策、英语、书法、手绘葫芦、太极拳等多种课程,在丰富充实日常生活的同时,帮助戒毒人员培养兴趣爱好、发掘自身特长、施展自我才能,增强了自我尊严感和认同感,坚定了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五老与书法班戒毒人员举行“书法帮戒交流笔会”,激发了书法班学员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成立壮大锣鼓队,手把手传授戒毒人员锣鼓技艺,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欢乐、收获健康。五老们还注重在教学中加强与戒毒人员的情感交流,鼓励教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参加戒治,并发挥经验优势帮助他们合理规划人生,激发追求人生理想的内在动力。

强化宣传,主动出击抵御毒品侵袭。区关工委坚持戒毒帮教和预防教育双管齐下,在强化戒毒帮教的同时,积极参与禁毒宣传,预防戒毒后复吸,提高青少年和社会群众对毒品的认知能力和抵御能力。每年“6·26全国禁毒日”之际,区关工委会同有关单位,在人流量密集的文化广场集中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通过摆放展板、现场讲解、毒品展示、发放资料等形式介绍毒品的种类以及毒品对身体、家庭、社会的危害性,提升青少年和社会群众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和依法参与禁毒斗争的主动性、积极性。法制教育指导团定期会同律师事务所进基层、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场所,举办禁毒普法专题讲座。各街道、社区五老也通过播放宣传片、入户走访等形式就近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齐心协力为广大青少年营造“无毒”健康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