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潍坊昌邑市结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实施党史记忆抢救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党史资源保护、抢救、整理、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汇聚了加快发展的正能量。深挖口述史料。组织包括老干部和机关干部、企业职工、教师在内的86名党员义工和部分中小学生组成13支小分队,对全市建国前老党员、老战士、老模范逐人走访。对其本人“口述资料”和子女亲属补充资料,通过录音、录像、笔记等形式做好留存;对个人勋章、证书、档案等实物资料,通过复印、扫描、拍照等形式做好留存。目前走访老同志217名,整理记录文章360余篇,征集实物资料1100余份。组织党史工作人员、作协会员、老干部等成立党史记忆编纂小组,将征集到的碎片式“口述历史”资料逐一核实、完善,分期编印《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书本材料,目前已印发第一辑64篇文章、共3万册,并摄制《党史记忆》纪录片,作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教材和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材。

整合红色资源。积极保护现有红色资源,对市内40余处革命旧址、纪念地集中统一修缮,打造高品质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建班子、专设队伍。成立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组织部、党史研究室牵头主管,市关工委、市委老干部局等有关部门和镇街分工负责、共同落实。挑选12名宣传骨干,挖掘8名业务能手,选调部分教师分别负责撰写宣讲稿、专题讲解和现场教学,组织讲解员和讲师定期研讨切磋、外出学习,不断提升讲解和教学水平。科学规划、精心布局。通过外出考察、座谈、调研等方式充分论证,并邀请延安干部学院专家教授现场指导,计划集中2年时间分3线打造26个教学点,目前已建成11个。遵循文物保护的宗旨和原则,对相关设施保持原貌,并严防在城市改造、农村建设中毁坏具有文物价值的党史遗址,打造搬不走、移不动、不可复制的“红色课堂”。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感悟抗战精神为主题,打造了昌邑抗战殉国烈士祠、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等基地;以重温光荣历史为主题,打造了胶河战役纪念馆、胶北特委等基地;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打造了峻青文学馆、王滨事迹展览馆等基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育基地网格。

强化党性教育。开展主题教育。“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跟党走”为主线,组织机关、农村、“两新”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开展“老革命为了什么、向老革命学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专题讨论,让党史教育触动心灵。用好课堂教育。将党史教育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每次培训都邀请专家讲解党史;采取邀请老革命作事迹报告、举办党史国史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形式,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抓活“实境”教育。充分用好教育基地,采取举办党史展览、重走革命路、红色旅游、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广大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感悟红色精神、接受党性教育,先后有4万余人次到昌邑开展红色教育、红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