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春天,四川发生了汶川地震,那个时候见之于报端、荧屏的口号是“两不”——“不抛弃、不放弃!”今年春天四川又发生雅安地震,口号由“两不”变成了“三不”——“不抛弃、不放弃、不添乱!”
谁在“添乱”?不是敌对势力,也不是反社会力量,添乱的都是自己人,都是热心人、好心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所在,也是国人践行了多年的传统美德。然而雅安刚发生地震后的现实是:当“八方”在同一时刻,蜂拥至同一地点来“支援”时,就成了给灾区添“堵”了。救灾物资和救灾的队伍进不去,伤员运不出来——爱心堵住了生命之路。于是,中央下发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等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不添乱”成了雅安救灾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两不”变成了“三不”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盲目的热血激情变成了“科学”救灾的态度,有了“科学”就有了效率,就能最大限度挽救生命。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好心“添乱”的时候。有一老友,儿子和媳妇都是搞设计的,晚上回家还得加班,也顾不上搞家务。老友的夫人看着心疼,就趁孩子上班的时候,把儿子“猪窝”一般的家彻底清扫了一下。本以为小两口回来会高兴、表扬加感谢。可谁知他们一进家门就长脸了。原来,这么一收拾,后果很严重:找好的资料还得重找,记好的笔记不知道归置到什么地方了。儿子、媳妇噘着嘴整整忙活了两个多小时,才让家重归了“加班状态”。这样的“添乱”只是在家庭里,影响不大,最多是气氛紧张点,过几天就阴转晴了。但是,如果咱们把“乱”添到单位里、社会上,冲着您噘嘴可就不只是家里的人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生活智慧。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咱们老年人,都需要谨记。特别是当我们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身份变了,干部变成退休干部了,不在其位了,就别再惦记“政”了。对单位评头论足的事情要杜绝;“建言献策”的事情尽量少为。“言”建多了,“策”献频了,就难免有指手画脚之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的任务、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咱们老干部当然也要贡献力量。但是,这个力量如何贡献,劲怎么使,我们得心里有数。咱们这个社会更需要添砖加瓦的人,不缺指点江山的人。退出工作岗位已经是“一身轻”了,就别再自我压担子了。大事要多关心少操心;单位的事情要多用眼少用嘴;社区的事要多参与少推脱。我觉得“不抛弃、不放弃、不添乱”可以当成退休生活的座右铭,这“三不”做到了,不仅能健康长寿,还会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老头好老太太,自己幸福了,您周围的人也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