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日,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在南非德班开幕,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行领导人会晤。本次峰会最大的看点无疑是共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五国首脑签署了多项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框架协议。其中,在银行资金投入方面,中国拟出410亿美元,占所需的总资本1000亿美元的近一半。而巴西、俄罗斯、印度分别仅出资180亿美元,南非则只有50亿美元。

    消息公布后,对于410亿美元这个巨大的投资数额,除了专业人士对此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外,大部分对金砖国家协作机制不甚了解的国内民众,对此次投资似乎并不理解:其他国家也并不比我们穷,为何单单我们挑起了大头来充当“国际雷锋”?这样做又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收益?我们发展了是不错,但具体到老百姓的生活,收入增长还相对较慢,物价偏高,世界经济大环境也处于低迷状态,为何不把这么巨大的资金投在国内改善民生上?

“金砖国家”意味着什么?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弄明白这410亿美元的去向——“金砖国家”这个组织本身及其作用。金砖国家究竟是个什么组织?几个地域位置相差甚远的国家又是什么将他们凝结在一起?

    对于金砖国家,除了专业人士,相信大部分人除了从电视上看到成员国领导人手挽手的合影镜头和新闻里所说的“战略合作”外,具体的是怎么一回事并不清楚,甚至有人就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中国广交朋友。

    其实,金砖国家是由金砖四国演变而来的,即由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协议建立的一种经济协作机制。因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起来为BRIC,和英文中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随着南非加入,成员国变成5个,改称“金砖国家”。

    然而,金砖国家最初又只是一个概念,并不是实体的组织,它只是美国高盛公司在2001年,对当时具有国际新兴市场特点的几个国家的一种概括。当时,高盛公司之所以如此定义这几个国家,是因为这几个国家有着共同的特点:在21世纪的头十年里、在欧美遭遇严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这几个国家的经济都保持着高速增长,都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重要力量,像金砖一样坚挺。

    后来经过几年发展,金砖成员国于2009年正式聚到一起召开峰会,并形成一种定期会晤协调的协作机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与此同时,金砖成员国也逐渐意识到,相互协作的合力,很可能成为继美欧之后,可以取代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力量,这非常利于发挥团体的力量,也就是抱团取暖。这样一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金砖国家集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就会提高,相应的,各成员国也将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中国也不例外。所以,金砖成员国对金砖国家这个顺应国际关系发展起来的经济协作机制非常重视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

中国挑大头,博弈点究竟在哪?

    了解了金砖国家协作机制对成员国的重要性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中国挑大头成立金砖银行的原因。国际社会中,一国的决策必须有利于国家利益,中国选择承担近一半的投资额建设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肯定不是因为“大国慷慨”或喜做“国际雷锋”。根本的原因还要从金砖银行成立的原因、中国在金砖国家乃至世界金融体系中的博弈中寻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410亿美元,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但与中国现有的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相比,出资410亿美元只能算个零头,而对于经济规模小得多的南非来说,出资50亿美元却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而中国出资愈多,将来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也愈多、在金砖国家中的地位愈高,自然也是在情理之中。因为金砖银行不仅将为新兴经济体搭建一个新的融资平台,成为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的新渠道,而且还能提供给发展中国家信贷的满足。比如说有什么发展项目,中国可以利用这样的贷款,为自己扩大更多的势力范围。这自然就成了中国挑大头的现实博弈点之一。

    其次,那就是成立金砖银行的目的。金砖银行成立后将是一个“小世界银行”,在全球并未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情况下,设立金砖银行是顺势而为,也是金砖国家抱团取暖的重要体现。因为,基于二战后国际格局设计的现有国际经济体系存在缺陷,尤其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发展变化的国际格局。而在固有体制下,发展中国家则时常成为连带受害者或危机转嫁对象。一直致力于打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新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这也是发展中的中国,与世界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一直努力的。而对中国来说,旧有体制的打破,也将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能为中国减少更多的贸易壁垒。

    最后,从中国本身来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令欧美等国家十分惧怕。而中国又不信奉西方那种结盟政策,故无法在国际上结成政治联盟,而通过加强经济上的合作与抱团,取得国际上的支持,实为一种软外交的体现。比如印度,从政治、军事的角度上讲,不会与中国走得太近,但是同在金砖领域,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可联手应对发展不足和货币不稳的问题。

    另外,金砖国家虽然在语言、文化和政治方面差异很大,却有一个因素将这些国家团结起来,那就是这些国家对欧美秩序的不满。矛头直指美金货币主导权,击溃霸权主义,消除IMF和世界银行的金融影响力,占据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是大家共同的目的。

博弈中,中国的更多角色

    客观地说,金砖银行最开始不需要多少资本,但金砖银行建立后将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利用金砖五国的外汇储备在各自国家内部从事间接投资的机会。但同时,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即使不需要多少资金,要建立金砖银行的一些潜在的问题仍然存在,其中彼此的博弈将客观存在,无法回避。

    首先是话语权问题。人们关注的是,金砖银行是否像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样,根据成员国出资的多少来决定其话语权。所以金砖国家要是达成协议,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解决金砖银行各成员国在其中的话语权问题。中国出资逾四成,获得相应的话语权也是情理之中,但最终的确定,还是要看多方博弈的结果。

    其次是总部设置地点问题。南非非常希望成为东道国,即金砖银行总部设在南非经济首都约翰内斯堡,但俄罗斯认为莫斯科才是最佳地点。虽然中方对此事没有表态,由于中国是最大出资国,按理银行总部应当设在北京或者上海。不过,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还要看中方参与者如何去争取。

    总之,中国挑大头建“金砖银行”,于金砖国家、于世界、于自己本身,都是一场全新的较量与博弈,其复杂性决定了它的成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其最终将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也将在其中承担更多更丰富的角色。我们对之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