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东营市结合老年教育、新型农(市)民学校工作实际,有效统筹整合各级老年大学与新型农(市)民学校教育培训资源,推进老年教育向城乡基层延伸,加强对辖区老干部的教育培训,助推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

一、统筹利用阵地资源。坚持阵地共用、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新型农(市)民学校场所平台,统筹使用各类理论学习、技术传授、实践操作资源,完善集政策法规宣传、思想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推广、健康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制,支持和引导老干部开展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学员全面发展。通过多领域、开放式办学,使老年教育网络更加健全,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吕剧、枣木杠子乱弹等老年艺术团体和各类社团组织,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创作展示团队,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或比赛活动,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老年教育文化品牌。

二、统筹整合师资力量。按照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着力整合优化各级老年大学师资力量,初步建起了36人的教育培训师资库,作为开发、储存、调用教育培训人才资源的信息平台。根据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打破区域、身份界限,从师资库中择优选配教师,实现优秀师资资源共享,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效益。制定了教师管理考核办法,通过学员听课评议、开展满意度测评等办法,对入库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在评先树优、期满续聘时优先考虑;对评估达不到规定标准,参训学员不认可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出师资库。

三、统筹规划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受训人群特点,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在街道社区教学点,以政策法规、文体活动、疾病预防、文明行为等为主要内容,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在乡镇农村教学点,以新农村建设、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帮助农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在保证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基础上,扩大学员自主选学空间,按照“菜单式”模式,实行“学员点题,专家授课,跟踪服务”,实现教育培训与现实需求的有效对接,调动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已在红星365党员服务中心、兴盛社区等5个社区(中心)设立了教学点,吸引580余名学员报名,方便了社区居民就近就地参加学习活动,提升了老年教育知名度。

      (东营市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