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前浪”还未降温,“后浪”微信又紧随而来。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如今,微信已拥有超过3亿用户。而继“官微”之后,政务微信也成为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政务微信,正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
网络问政新平台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110公里外的成都震感强烈,市民从梦中惊醒纷纷聚集到广场和空地。19分钟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管理的“微成都”微信公众账号发出一条包含地震震级、震源、影响范围等信息的微信,13万关注了“微成都”的成都人第一时间在手机上收到了官方权威消息,渐渐从广场散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逐渐被网民认识和接纳。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于去年8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微成都”就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赶潮儿。由于这类微信公众账号具有政府机构的后台身份,加上微博问政之风的先例,因此被称为政务微信。
根据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社会化媒体实验室官方微信“政务微信观察”最新公布的统计,截至5月2日不完全数据,全国已开通的政务微信总量突破1200个。
在知名网友、网络问政专家“厦门浪”看来,新传播方式与传播理念对政务信息发布平台会是又一次革命,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政务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行政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微信作为新的技术手段,更容易拉近政府和市民之间的距离,推动官民对话形成良好态势。例如,之前应急办需要通过群发短信来提醒市民天气、灾难等重大突发情况,现在通过微信可以推送图片和视频,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方便。同时,政务微信可以代替行政机关服务窗口行使问询功能,一个软件可以节省许多人力和财力,而且更加高效。
政务微信让政民交流沟通,在理论上实现了“零时差”、无距离。尤其是在社会舆论思潮、不实信息甚至于谣言面前,政府的正面声音要优先借助这一传播利器即时发出,提升透明度,打造公信力,真正实现“指尖上的对话”,增加政民互动和互信,降低我国转型期中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的风险和成本。
发展“瓶颈“待突破
虽然政务微信方兴未艾,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政务微信的发展。据了解,现在80%的政务微信在自说自话而不是交流对话。另外,政务微信的认证也存在很大的漏洞和弊端。
如何使用好新媒体,是一个重大课题。网络问政不能搞“花拳绣腿”,政府除了提供自家发布的信息外,还要密切关注公众关切,及时回应公众疑惑,深度公开相关信息。
而在认证方面,据了解,目前广州已开通政务微信共17个,其中仅4个政务微信通过认证。苦于“500个微友才能认证”的限制,不少已开通的政务微信迟迟未能“转正”。
对此,腾讯微信团队可以修改相关规定,使政务微信在初始开通后即可确认身份进行认证,并开辟微信发布免审核的“绿色直通车道”,放宽政务微信目前每天只能发送一条的限额指标。
微信如何树立“威信”,关键还是要让每一个政务微信都能发挥实际效果。所以,政务微信应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开诚布公地对待每一个群众来信,只有将微信与各项工作深入结合,才能取信于民,也才能让政务微信真正发挥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