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如皋张庄村。“老好人”生病住院的消息口口传递。

盲人石宝山拽着母亲王甫珍的手恳求着:“妈,快带我去南京,我要去看看‘老好人’。” 王甫珍没有迟疑,稍微收拾之后,便带着52年来从未走出过村子的“盲儿子”乘坐长途汽车赶往南京城……

南京江苏省人民医院。

病中的“老好人”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待他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一个个远来的乡亲时,感动得双眼噙泪,哽咽无语。

这是2012年6、7月间发生在南京与南通两地之间的故事,探望与感动的背后是一位91岁老人的大爱仁心。

“老好人”是谁?为何如此牵动着乡亲们的心!看着风尘仆仆赶来的乡亲们,“老好人”又为何脸颊挂泪!

翻开“老好人”的履历,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这位白眉白发、身形消瘦的老人竟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泰斗、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国金匮要略学科最早的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医人才——张谷才教授。

妙手回春、惠及乡民:医学泰斗乡村悬壶济世20

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的根在故乡。我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答父老乡亲,让千千万万个农村贫困病人解除病痛,延续生命。

                       ——摘自张谷才日记

如皋城里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上刻有一副流传千年的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这句话,影响了张谷才的一生。

张谷才,字济民,1921年生于江苏如皋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他师从当地名中医刘朗甫,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在7个学徒中,张谷才是刘朗甫最得意的弟子,唯有他才能享受与老师刘朗甫同乘—辆人力车出诊的特殊待遇。

1955年秋,张谷才作为全县仅有的两名中医之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因德才兼备,尤其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张谷才留校任教,从事针灸、诊断、药物等教学工作。l962年,张谷才调至金匮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88年,张谷才作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0年年底,70岁的张谷才光荣退休。获知退休消息的那一刻,老伴兴奋不已:“这下可好了,老头子可以回家享福了!”逗鸟、养鱼、种花草;下棋、打牌、放风筝;绘画、雕刻、练书法;品茶、旅游、赏戏剧……张谷才的儿子也为他设计好了颐养天年的“享福计划。”

与此同时,各种聘书、邀请函、合作意向书也像雪片一样飞进了张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请他当客座教授的,有医院聘他当名誉院长的,有海外华人请他出国讲学的,有私营业主邀请他加盟药厂的……所有这些,都不曾让张谷才有一丝心动,但他的心中却不时荡漾起阵阵涟漪,那就是他的家乡和乡亲们。

张谷才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当时,经济还不发达,农民生活还不富裕,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重疾的高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病逝于绝症和疑难杂症。

1990年10月,张谷才对儿子说:“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随后他和老伴登上了去如皋的班车。一踏上故土,他就走村串户为13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张教授,您医术高明,能救不少人的命,我们都盼您能留下来啊!”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和近乎哀求的目光,让张谷才深受震撼。是在省城安享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还是在条件艰苦的偏僻乡村治病救人?!一连几天,张谷才寝食不安。看着他卧不安席的模样,老伴知道他“心走不了”。

就这样,一个国家级专家开设的中医门诊在草张庄村开张,张谷才也由此重新“上班”,继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大医仁心、悬壶济世的感人故事。

在家乡,乡亲们依旧清晰地记着当年张谷才创业之初的那一幕幕感人场景:初春,乡村田野尚未解冻,他便和民工们一起挥锹铲土,搬运砖块,经过半年多的奋战,建成一幢颇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二层六间中医门诊楼。盛夏,烈日当空,他头戴草帽,手提竹篮,在河边地头采集青蒿、野菊花、车前草等,以作研制中成药之原料。深秋,他手提肩扛,从南通、扬州、南京等地购回《卫生保健知识》《本草纲目》《中药大典》《李时珍评传》《张仲景评传》等200多本书籍,免费供村民们阅读。隆冬,他利用农闲间隙,开办中医药培训班,传播中医药文化,农家大院内,成了他传道授业的新天地。 

“老好人,真正的老好人啊!”说起张谷才的好,村民吴国芳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她对记者回忆说,那年她患了肝硬化,四处求医,倾家荡产也不见病好,最后只好坐在家里等死。张谷才老人得知后,找上门为她免费熬制中药,几个疗程下去,肿瘤渐渐消了,病也渐渐好了,如今还能下地劳动呢。

家住江苏泰兴的农村妇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当地医院为她实施切除手术,花光家中积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债。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盆骨、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难忍,日夜哭叫不停,再进院治疗时已拿不出分文半钞。周月珍丈夫借债无门、走投无路,后来听说张谷才教授医技高超且又是个热心肠的人,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陪同妻子前来求医。

 “医生行行好,救救她吧!”周月珍丈夫一进门诊室便“嗵”地一声下跪在地上:“我暂时没钱支付医药费,先欠着,这是我两口子的身份证!”“兄弟,快起来,没钱一样看病!”张谷才连忙扶起他安慰说:“你们先住下,看病食宿,免收一切费用!”周月珍与丈夫感动得语无伦次。经过张谷才精心治疗,周月珍一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第三个月已无疼痛感,第四个月行动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对救命恩人,周月珍与丈夫感激不已,执意要留下来免费为张谷才做一年杂活,被他婉言谢绝。离开的那天,周月珍与丈夫特意起了早,悄悄地将张家门诊楼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临别时,张谷才特意雇了一辆出租车送他们,还塞给周月珍1000元钱,让她回去增加营养,滋补身子。然后他又将一袋中草药种子递给周月珍的丈夫,鼓励道:“困难是暂时的,回去利用零星空地种草药,我高价收购!”

2001年3月,张谷才80大寿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特为其庆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名学生弟子欢聚一堂,为其祝寿,可谓师恩浩大,桃李满天下。 张谷才感言:“病人求于你,是对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万不可马虎,当殚思极虑,尽能所为;贫寒之家,非病痛之极不求医;富贵之家,万不可负盛名乘危而劫财取物。”

张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医术,加上低廉的医疗费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病员遍及如皋、海安、如东、泰州、南通、扬州等周边20多个县市。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也有不少患者慕名前来就医,他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他说:“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放不下病人。”

20年间,张谷才免收930多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及残疾人的诊疗费18万余元,为1500多名困难农民、下岗职工减免医疗费7万余元;贴补病人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5万余元。不少癌症患者在走向生命终点时,来到张谷才的门诊室,企望出现奇迹。张谷才运用不同的抗肿瘤方药,辨证用药,不但能控制肿瘤的发展,更使肿块奇迹般地缩小,有的甚至消除,大大延长了生命存活期。20年间,张谷才治疗肿瘤、肝病及妇幼疾病6万余例,把200多名重症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他治疗的癌症患者恢复健康的有70多人,“带瘤生存”满15年的有17人,“带瘤生存”满10年的有36人。

而且,张谷才一直恪守“有钱没钱照样看病”的诺言,不仅免收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以及残疾人诊疗费,还安排周边17位特困农民患者家属到诊所制剂室工作,引导31位家庭困难的康复者种植中草药走上致富路。

   2011年,张谷才作为如皋市的“爱心大使”,荣登“江苏好人榜”,同时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2013年1月12日,在全国“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公益活动中,他被推选为“特别关注乡村医生”。

修路铺桥、建馆育人:连连善举响誉江海大地

大千世界有两种人最快乐:一种是看着小孩洗澡的母亲,一种是看到病人康复出院的医生。桑榆暮景,为家乡缺医少药的农民解除病痛、根治顽疾是我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摘自张谷才日记

在偏僻的如皋草张庄村口,听说记者要找张谷才,几个正玩耍的孩童热情地围上来,得意地嚷嚷:“找‘老好人’啊,我们这儿没有不认识的,我们带路!” 

张谷才所在的草张庄村是一个有近3000人的大村,但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既影响了村民出行,又制约了经济发展。张谷才出资购买了160车碎砖,又拿出15万元现金,带动村民修了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路宽了,车多了,可村头的两座狭窄小桥又开始堵车,张谷才二话没说,又拿出18万元送到村委会。不久,桥修好了,不少村民建议新桥取名“谷才桥”,张谷才却连连摆手:“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是我的荣幸,还是叫‘致富桥’吧!”如今,看着一车车农副产品每天顺利运出了村,看着那迎亲的小轿车隔三岔五把外面的新娘带回了村,张谷才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疾病更难治愈。”张谷才抱着让乡亲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富足也更文明的愿望,又开始尽其所能,先后为家乡筹建图书馆、动物园、水上乐园等文体设施。

2005年初春,张谷才拿着8万元钱找到村支书说:“乡村贫困落后,农民缺少文化,当务之急要建一座图书馆。”村支书欣然采纳。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谷才参与图书馆建筑设计,请来木工制作了50张书架、100套桌椅,并赴上海、南京等地购回图书近2000本。半年后图书馆建成,所购书籍按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养生保健、文学艺术、科普知识、科学种田6类摆上书架。村民们忙里抽闲前来汲取知识,不少人成了这里的常客。

  张谷才精研医典,博览医籍,长期临证,不断探索,善于总结,创立了一系列治病新法,研制了数十种行之有效的中成药。中药既能防瘤又能抗瘤,既能治标又能治本。为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更多的癌症患者,2008年,豁达坦荡的张谷才作出一个令以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向当地人民政府捐献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在给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镇人民政府洋洋万言的《献方书》上,张谷才这样写道:谈癌色变,癌症猛于虎,我毕生从事中医学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职。风烛残年之际,我将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药治疗肿瘤秘方》献给人民政府,敬请政府部门转送相关医院临床应用,以造福老区人民,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存活期……

2009年国庆60华诞前夕,张谷才老人捐款250万元在村里建成的“济民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色古香。馆内设展室36个,展出实物1100余件,图片近3000幅。漫步博物馆,人们流连忘返,被其历史文化、生态景观深深陶醉,同时更惊叹和敬佩张谷才老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与此同时,张谷才老人又捐出8万元出版了《济民博物馆》一书,使博物馆全部展品浓缩其中。不少村民将此书誉为“流动的博物馆”,打工者、在校大学生、现役军人等不能前来参观的客人,只要打开此书,就能浏览博物馆全部展品,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张谷才根据古代八段锦,自创了老少皆宜、简明易学的“归翁健身操”。农闲时,他带领乡亲们一起锻炼。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赠给本村及附近乡镇的千家万户。科学养生、全民健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已在当地蔚然成风,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