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24”具有鲜活的时代特色,不乏人文关怀与公民情怀。但具体实施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客观原因,可能难以兑现。6年过去了,这个新“24孝”行动标准执行的怎么样呢?最近《中国老年报》一向调查。通过调查得出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不少人表示,新24条行动标准最多能做到12条,而也仅仅是做;“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选择率最高精神赡养依旧是最大难事

有网友表示,对新24”标准有心无力。如“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等,对在外地的人来说很难,他们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不是他们不想家,而是回家的成本太大,他们无法承受。

也有的网友表示,孝顺父母,只要有心,不必看形式。24”行动标准只是一种倡导,不能按图索骥,按标准生搬硬套,关键是用心用情。行孝不只是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尽孝除了“孝”还应该“顺”,比如父母不喜欢过生日,就应该顺着他们的意。

也有的父母表示,子女平时上班很少休假,中秋、国庆车票难买,过年能回来就不错了,怎么可能给父母做饭、陪父母体检呢?出台新24”行动标准初衷是好的,但真要子女按照标准去做,多半不可能。如“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在农村就很难做到。再如“教父母学会上网”,在农村很多地方并没有接通互联网。

亲爱的“家”人们,对照新“24”,为人子女,我们对自己的父母做到了多少?为人父母,我们的子女又是怎样做的?您觉得新时代的孝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欢迎您跟帖留言。

 

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