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声今年88岁,胸前总别着一个“蓝精灵”,这是后辈送给他的卡通礼物。画画,是他一生的挚爱,他一直顶着“漫画家”的头衔行走“江湖”,作品曾获得我国首届漫画大赛“金猴奖”等诸多奖项。

专业有成,被选为人大代表

   1925年,李滨声出生于哈尔滨。生下他时当教师的母亲想给他取名“滨生”,但因同名的人不少,颇觉不当,便从《滕王阁序》中找灵感。“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几句话诗意盎然,她便从中选了两个字,给儿子取名滨声。

母亲给学生教授音乐、美术、体育和手工四门功课,俗称“小四门”。受母亲影响,李滨声从小就喜欢画画。一天,他从一本刊物上看到了丰子恺的画作——一个和尚正在河边洗碗,吸引着水里的小鱼儿慢慢悠悠地游过来。顿时,他爱上了这种线条明快、带有漫画味道的中国画。

李滨声画漫画,很善于从各种历史掌故、民间轶事和社会新闻中找素材,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吹糖人、捏面人等民间艺人和手工匠人,这些底层人物在他的漫画里呈人间百态,很有生活气息。1939年,他的第一张漫画被刊物发表,更加激发了他对画漫画的兴趣。后来,他还专门到华北大学美术专业学习。

   19499月,李滨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委文艺工作委员会担任美术干事。这年十月,他不仅参加了开国大典,还为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的绘制做过辅助工作。“这个工作最初没有我,我是经过争取得来的,做的也不过是拉个线、调点颜料等工作,或是到远处帮着看看效果。但这是个光荣的任务。”李滨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都感到自豪。

195210月,李滨声调到《北京日报》当编辑。当时,全国各大报刊上只有以抨击帝国主义侵略为内容的“时事漫画”,李滨声觉得题材太过单一。“是不是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来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呢?”他心里总是想着这个问题。

    读者来信给他提供了素材。有人反映,当时一些单位的领导打击报复检举人的情况比较严重,李滨声据此创作了一幅漫画《扣帽子》:一人手持信件正要往“读者来信”信箱里投寄时,身后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拿着一顶硕大的帽子,急欲往他的脑袋上扣,帽子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无组织无纪律”一行字。

    而在《鸣谢》这幅漫画里,李滨声则用他的笔生动地展现了这样一幅情景:一位男士左脸贴着药用纱布,左手举着一面写有“感谢幸福牌暖水瓶带给我幸福,用户赠”的锦旗,右手则拿着一只已经爆炸的暖水瓶,上面的“幸福”二字已残缺不全。在《我的“大金星”怎么又漏水了》这幅漫画里,他用笔无情地揭露了一些人的“损公”行为:在“××股”办公桌的后面,一人顺手牵起窗帘布低头擦拭着自己的钢笔,布上残留着一大块墨水污渍……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漫画没有失去它的生命力,依然以厚重的思想穿透力熠熠闪光。“李滨声的漫画引人注意的地方,是他的作品和生活的关系。由于他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并且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他的漫画不是概念的,也不是公式化的。”1956年,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就曾这样评述过他的创作特点。

    因为工作出色和日益增大的社会影响力,1955年李滨声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1957年他有幸与首都人民一起参加了“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

漫画家的坎坷人生

    1957年劳动节过后不久,李滨声应《学习》杂志之约创作了一幅漫画——《“老实干部奖”获得者——没嘴的人》。画面上一个男人手捧奖状,耳、眼、鼻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嘴巴。同事都认为漫画寓意深刻,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北京日报》的领导也看上了这幅作品,便批准抢先在报上发表了。

    哪曾想,正好遇上了反右派运动,这幅作品被斥之为“恶毒攻击社会主义言论自由”的“大毒草”。李滨声因此惹上大祸,不久,他的市人大代表被罢免,还被扣上一顶“右派”的大帽子。

    荒唐的年代,总会出现很多荒唐的事情。当时,《北京日报》编辑部有位编辑写交代材料时,说自己几次向李滨声借钱,后来借多了不好意思再开口,就改借为偷。结果,这位编辑的坦白却给李滨声带来了“罪过”:编辑部召开批判大会向李滨声“开刀”,牵强附会地说他“培养了小偷”。

    还有一件事,李滨声的好友王复羊被错划为“右派”,他的未婚妻跟他结婚后同他一起到青海工作。李滨声为他们的忠贞爱情所感动,创作了一幅漫画送给他们,上书:“昔有奇女子,当年自主婚。毅然嫁‘右派’,随夫去充军。”因为这首“歪诗”,李滨声又惹下大祸。明明是“下放”,怎么成了“充军”呢?报社内的某些左派质问他。他的诗遭到批判,他也遭到了“诗的批判”。

    自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历次政治运动李滨声都挨整。他从文人变成工人,从画画到下放参加体力劳动,以致到1979年恢复工作时他的手僵硬得连画笔都握不住了。即便这样,李滨声也从不在人前发牢骚。他说:“虽然我失去了时间,但通过劳动,我掌握了不少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如管理果树、打眼放炮、凿石开山等。可以说,那段艰苦岁月让我学会了很多,也让我收获了很多。”

漫画生涯应无涯

    李滨声被落实政策后重回《北京日报》工作,直到1987年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他创作了大量漫画,也参加了不少社会活动,名声愈来愈大。他说:“作为一名漫画家,我是从画坛上下来了,但作为一种专长,我的漫画生涯应是无涯。”

    平时,李滨声把生活中有点“意思”的东西都画成漫画。一次,他因腰疼请朋友拔火罐,结果那位朋友因操作不当,把酒精洒在了他的腰上,致使他“二度烧伤”。涂药后,为了让裤子不粘腰,他请人用竹条做成一个罗圈,每天都端着它。于是,这一滑稽形象也被画进了漫画里。

    自然,李滨声的想象力也十分丰富。诗人李白就有两次走进他的漫画里“诉说着对这个时代的怅惘”。其中,在讽刺假酒的漫画《H2O》里:李白愁眉苦脸地坐在桌旁,正上方摆着一瓶酒、一个酒杯,毛笔和纸张被放置在一边,旁白则写道:“李白停杯直发愁,两眼不住珠泪流。此酒哪能助诗兴,竟是埃赤二与欧(H2O)。”

    而他的漫画《李白的故事》则是另外一幅情景:李白坐在地上,一个男人正笑眯眯地强行拉扯着他的臂膀,李白面露难色,摆手一个劲地回绝。而他前方一位女子打扮得珠光宝气,正坐在船头笑盈盈地等着他,而船体上刻着三个字“爱情片”。旁白则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导演强拉不上船,李白贵妃本无缘。”

    在李滨声眼里,漫画是一种绘画,但与其他绘画又有不同:它笔调简练,而且大方、利索,既不像山水画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大姑娘那样扭扭捏捏;它不仅仅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观赏性的艺术,还是一种将概念、思维逻辑相融合而言志的艺术。

现在很多家长鼓励孩子学画画,李滨声感到十分高兴。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生活、灵感和想象是绘画的基本素质,对于那些可塑性强的孩子而言,学画画首先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