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卓越的温庭筠,可谓晚唐各类文体兼长的“全能作家”,其诗名与李商隐齐名,二人并称“温李”。但由于温庭筠当朝无甚功名,位卑人轻,因此其生平事迹在正史中记载寥寥。对于温庭筠的湖湘之旅,我们大多只能从其留下诗词的字里行间去推敲和捕捉些踪迹。

  温庭筠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2)生于山西太原,年幼即随家人客居江淮,少时负有才名。26岁京兆府试荐名列第二,却因故罢举。此后他寓居长安,与皇太子庄恪太子、宰相裴休(一说为裴度)等宴游,多次应进士试不第。个中缘由,有的说“因病”,有的说“为侧艳之词”、“酣醉终日”,也有的说是开罪了宰相令狐绹。而最倒霉的事情还在后面。宣宗大中九年(855),已是44岁的温庭筠因代替京兆尹柳熹的儿子柳翰作赋被人告发,以搅扰科场罪被黜贬。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自己一直无缘金榜题名,却在考场为举人假手而高中。据说温庭筠最多时一场考试曾替8个考生作弊代笔,得外号“救数人”。宣宗大中十三年(859),温庭筠48岁时被贬随县尉(湖北),先入襄州徐商幕,再南下客居江陵,咸通四年(863)才得以返回长安。3年后,55岁的温庭筠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去世。

    温庭筠一生累考累败,也没享有像样的官阶。一介文人漂游来湖南,应该是为交游和会故交而来。当年,温庭筠曾经应好友李远之邀来过洞庭湖。他的《次洞庭南》有句云:“自有晚风推楚浪,不劳春色染湘烟”,为温庭筠游洞庭湖南岸一带之确证。温庭筠与李远是发小,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李远中进士,被派往岳州,851年又出任岳州员外郎。当时,20岁的温庭筠写了几首诗词给他乡的好友,遥寄念想。在《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七有《春日寄岳州李员外二首》:“从少识宾卿,恩深若弟兄。相逢在何日?此别不胜情。”诗句中显示,两人此前刚有晤会与告别,卷八还有《寄李员外远》:“含蘋不语坐持颐,天远楼高宋玉悲。湖上残棋人散后,岳阳微雨鸟归迟……”

  温庭筠与宰相裴休交好,也是人所皆知的事情。刘学锴在他的《温庭筠传论》中提及,裴休曾于会昌三年至大中元年任湖南观察使,后以侍郎领盐铁,再拜相。温庭筠曾前往裴休府上拜谒并献诗文《上盐铁侍郎启》,“今日俯及陶镕,将裁品物”,受到裴休的热情款待。而《湘东宴曲》中描述的“湘东夜宴金貂人,楚女含情娇翠频”,则更是详尽地描述了他曾在潭州(长沙)受到裴休设酒宴、张女乐款待的情形。

    下面一组温庭筠的诗,让今天的人们也能看出当年诗人在湖湘留下的笔墨记忆——

    《芙蓉》:

刺茎澹荡碧,花片参差红。

吴歌秋水冷,湘庙夜云空。

浓艳香露里,美人青镜中。

南楼未归客,一夕练塘东。

    八九月间木芙蓉花开,湘妃之庙在湘江之滨,这些都是湖湘之物之景,诗人把它们都写进了诗里。

   《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瑶瑟怨》也叫《湘中怨》。“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栖息于衡阳回雁峰,故衡阳雅称“雁城”,正所谓“雁声远过潇湘去”。

   《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诗人伫立在咸阳渭水边怀想“洞庭春水”“岳阳天”的情景如在眼前。

   《南湖》之“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赠少年》之“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等等,都留下了湖湘美丽山水和历史人文的印记。

    温庭筠的湖湘之旅除了到过洞庭湖、长沙外,是否还到过其它什么地方,观其诗,难有定论。但是,“楚山、楚乡、楚国、楚女、楚客、楚驿”,“岳阳、洞庭、湘江、湘庙、雁声、潇湘、斑竹、湘南雨”等等,在他的诗里随处可见,确乎留给人们无尽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