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互联网颇不平静,先是李双江的儿子(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得披露涉案未成年人姓名)涉嫌强奸案掀起了舆论大波,接着是海南万宁小学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年头,“消费”个名人,逮着某件事、某个人在互联网上群起而攻之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儿。但在全国上下对李双江的儿子一片讨伐声时;在媒体和公众就李双江儿子的真实年龄,和被带开房小学生的处女膜鉴定结果一探到底、唇枪舌剑时,我们大概都忽略了当事人还是孩子,还受着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当我们只求围观的快感和知情权的满足时,他们的隐私正在遭到曝光,他们的尊严正在遭到践踏,而我们的快意恩仇很可能正在变成一把利剑,割断他们的前程,毁掉他们的未来。

是时候回归理性了。让舆论的狂欢告一段落,让事件还原到它最初的面目:为何一个家境不错,天资不错的孩子屡屡触犯法律的底线?为何本该在学校安静读书的小孩子会想离家出走,会被校长乘人之危?是孩子出问题了吗?不,追根究底,孩子没有错,错在我们成人,错在我们的教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曾说,“改革开放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现在时间已经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自问一句,我们的教育成功了吗?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可我们的教育又存在什么问题呢?

科学完整的教育体系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价值观畸形甚至为青少年犯罪埋下隐患。为了探寻教育的病根?针对已然存在的教育失败案例,《家》刊记者分别采访了长期从事青少年教育的多位专家,请他们从专业的角度为“家”人揭开教育的痼疾,拨开教育的迷雾。

家庭教育:是“坑爹”还是“坑儿”

事件回放:

20101016日晚,河北保定某公安局副局长之子,驾车在河北大学内撞倒两名女生,致一死一伤。面对责罚,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20101020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将伤者连捅八刀致死,201167日,被执行死刑。

2013222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37日,被检察机关批捕,而此前李双江之子已有前科。

上述三个案件,“家”人一定都不陌生,案件当事人不但引起了舆论的大讨论,还都被贴上了“坑爹”的标签。而李刚和李双江更因此被评为“四大名爹”。但在分析他们犯罪原因时,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他们才是受害者,于是提出了“坑儿”的观点,即他们之所以会犯罪,源于家庭教育的失败。

确实,英国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环境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而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给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不被“坑爹”,我们首先得不“坑儿”。那么如何才能不“坑儿”呢?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王长征: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山东省法学会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

观点:宽严相济才能塑造孩子完整人格

家庭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惩罚教育;第二个层次是言传身教;第三个层次是

有意识的德行教育。而独生子女犯罪大多是因为家庭教育中惩罚教育的缺失引起的。在传统上我们讲“严父慈母”这是有道理的。严父就担当了惩罚教育的角色,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慈母给予的是呵护和温暖,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如何爱人。只有严父和慈母相结合,才能塑造出孩子的完整人格。如果缺乏惩罚教育,就会出现李刚、李双江儿子的现象:无法无天,毫无顾忌;如果管得太严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的人格。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宽严相济,不能偏颇。

王晓炜: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山青世界执行主任、青少年教育专

观点:家长要言行一致,身教胜于言传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挺上心,孩子是从哪学了那么多的坏毛病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不要往别人身上考虑,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了。身教胜于言传,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把成人世界里的糟粕,过早地给了孩子。比如有的父母常常毫不回避地在孩子面前谈论工作中的困扰,毫不顾忌地贬低别人,评价社会的阴暗面,甚至吵闹、离婚;比如很多父母言行不一致,告诉孩子不能闯红灯但是自己去闯。孩子是善于模仿的,你给他树立了什么样的榜样,他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你的言行不一,你负面的人生态度,只会造就孩子不和谐的内心世界,使他向着负面的方向去发展。李双江的儿子虽然根正苗红,但在他成长的道路上肯定见识过父亲的“特权”,所以他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属于特权阶层,之后的屡屡犯罪也就不足为奇了。

苏睿: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齐鲁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观点:家长记得要做好 从管理者到咨询者的转型

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危机处理的能力,比如药家鑫,他驾车撞人后之所以会将受害人捅死逃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遇到当时那种情况该如何处置,才能将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降到最低。而这种危机处理能力的缺乏来自于家长没有做好从管理者到咨询者的转型。对于所有的家长来说,最初可能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因为在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还没有定型之前,在孩子对许多事情的是非曲直还不能做出准确判断之前,家长需要给孩子拿主意定方向;但当孩子开始有自己是非判断的标准以后,家长一定要记得从管理者向咨询者转型,以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不要事事伸手,事事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否则就会使孩子要么“无能”,要么在长期的压抑下产生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我们都被分数绑架了!

事件回放:

2011920日,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赛阳中心小学三女生孔欢、黄婉婷、王欢,因为作业太多,不堪重负,手拉手跳楼自杀。有记者采访被送去医院急救的孩子,问她们为什么要自杀,孩子说:“死了就可以不写作业了”。

201234日,河南巩义一中女生倩倩,因为作业没完成挨批,罚写两千字检讨书,服毒自杀。

201276日,山东青岛13岁初一女生孙正雯因为少做了作业,被其父掌掴,跳楼自杀。孙正雯的遗书写道:“我死后,请把我的遗体(器官组织均可)捐献出去,捐给那些需要的人,还有,请把我的压岁钱(包括我父母私吞、私藏的)捐给山区的孩子们,让他们过得好些,再就是我的那些图书课本也捐了吧,会有人喜欢的。除此之外,把属于我的一切能捐的都捐了吧。”

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天有7名儿童自杀,有40.1%的小学生说过“不如死了的好”。其中,学习压力占据儿童自杀原因的第一位。心理学家叶一舵的调查数据显示: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1%,中学生为43.8%,高中生高达52%

这些让我们心痛的事件和数据让我们不禁想问一个问题:我们的学校怎么了?针对这个问题,诗人蓝蓝曾展开了一项调查,问老师,老师答:“没办法,升学率,你带的班要成绩差,你连饭碗都没了。”问校长,校长答:“没办法,升学率,教委教育局给学校排名呐,升学率上不去,拿下我就是一句话。”问家长,家长答:“没办法,稍有点办法的不都把孩子送国外去了,谁愿意用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应试教育陪葬?”

“学而优则仕”,两千年前是这样,两千年后还是这样。只是,我们还要为此赔上多少孩子的童年和生命?平均下来,我们人生有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那么,被我们视为净土和乐园的校园除了教授知识,还在发挥着什么作用?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出了哪些问题?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应对?

李康熙: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研究室主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

观点:辍学少年,已成犯罪高发群体, 需要学校及家长警惕

目前的学校教育存在这么几个问题:生源爆满,老师管不过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有些老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对差生不管不问;由于各方面原因,老师重教学轻家访,和家庭教育脱轨等等。这就从某一方面导致了辍学少年的增加,而辍学少年又往往处于家庭管不了,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的三不管状况,在这种状况下,辍学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感染,以及不良小团体的拉拢或坏人教唆而步入歧途。调查表明,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几乎已经成为辍学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这一点需要引起学校及家长的警惕。

王晓炜: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山青世界执行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

观点:家长和学校都应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没有长远的规划。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家长就只考虑小学怎么样,怎样小升初;升到初中,又只考虑中考;上了高中,就只想着考大学。进了大学,家长会心想,终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我的任务完成了,于是“眼不见心不烦”,放手不管了。其实,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是人格完整的最后阶段。如果不关注他,孩子很可能在四年间成长为家长完全陌生的样子。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完全放手,也不要过于重视分数,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考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未来竞争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分数排名。学校教育也一样,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

苏睿: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齐鲁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观点:学校应更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表示主体认识、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的能力。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最终能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有成就的人、幸福的人,并不取决于智商,情商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甚至说:“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情商教育不容乐观。比如我们太重视分数而忽略了德育和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问题上,也十分不到位。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尚不成熟阶段,由于感情脆弱,自控能力低下,情绪和情感都不够稳定。在面对生活学习的逆与顺,考试竞赛的成与败,参加活动的得与失,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很多学校不具备心理咨询功能,或者是只能进行很简单的疏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积越多,这时如果再有危机事件出现,就非常容易诱发极端事例。

社会教育:“教育病”其实是“社会病”

事件回放:

20062011年间,安徽省寿县丰庄镇魏庙小学教师谢广圣猥亵、强奸女学生17人,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2011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某乡镇的一位年仅6岁的留守女童小凤,被60多岁的邻居老头以小恩小惠的方式多次诱奸,长达半年之久。

20128月,沈阳破获一起连续持刀抢劫案件,该案件犯罪团伙成员均在1316岁之间,且均属于当地无业的流动未成年人口。

在对未成年犯管教所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独生子女问题、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和流动未成年人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四大问题。而在这四大问题中,如果说独生子女问题对应的是大家口诛笔伐的“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的话,其他三个问题对应更多的则是“民二代”“穷二代”“农二代”这一弱势群体。

根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了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了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另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已逾1.47亿,超过全国人口的10%,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2000万。那么,这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和流动未成年人的生活现状是怎样的呢?

从事件回放中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对象,留守儿童及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成为这一弱势群体的一项特征,而隐藏在这一特征背后的,是由来已久的社会病。

据统计,有70%的农民工子女跟随家长来到了城市,但由于户籍壁垒,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这些孩子出现了入学难的情况: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家庭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户口问题使得孩子不能入学;农民工子弟学校,在教学质量和安全性上都存在问题。于是,辍学现象在“民二代”身上特别常见。而辍学导致的后果是:阶层的固化——“民二代”和“富二代”们相比,拼不了爹,由于教育程度太低,更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改变命运,只能一代代穷下去;仇富心理——同在一个城市,和城市孩子相比,不被城市所接纳,不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水准,“民二代”会有社会失衡感和被抛弃感,会因此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的心理。李康熙主任就给《家》刊记者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名临沂籍的未成年人因前后抢劫4万余元入狱。他抢劫的原因很简单,为什么别人可以住酒店吃大餐我却不能?我也想去享受一下生活,可是我没钱,我只能抢。

和“富二代”的飞扬跋扈比起来,虽然“民二代” 一样触犯了法律,但让人更多了份心酸。那么针对社会教育而言,我们能做什么呢?

王长征: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山东省法学会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

观点:社会教育需要全社会一起来推动

社会教育也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依靠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个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和犯罪预防;第二个层面是公检法对未成年犯罪行为进行教育、矫正和依法打击;第三个层面是依靠社会良好的风气和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去影响和引导未成年人成长,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可惜的是目前这三个层面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特别是第一个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等等,这些大概大家都清楚,但真正把这当作法律来落实的有多少?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多数与他们长期混迹经营性网吧、酒吧、娱乐场所有关。所以说,社会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我们着急不来,但又需要我们全社会一起来推动。

隔代教育:任重而道远

将隔代教育拿出来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是因为隔代教育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得不选择的办法。这一点“家”人应该深有体会。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不得已,虽然隔代教育在某些方面拥有一些优势,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现状更饱受争议。甚至在提到隔代教育时,我们采访的四位专家使很清楚自己有一天也会不得不面对隔代教育这一问题,但还是均表示反对。

为什么?因为在我国,据统计有68%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带起来的,但遗憾的是,据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的一项调查表明,几乎100%的隔代家长没有学习过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再加上“隔代亲”的血缘因素和老年人大都比较宽容等心理特征,就导致我们这些爷爷奶奶们无法按照科学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孙辈。另据一项关于校园暴力事件分析的结果表明:经隔代教育和管理的儿童因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而具有暴力倾向。

但我们能因为隔代教育存在问题就不选择隔代教育了吗?很显然,不行。所以,这一悖论就把爷爷奶奶们再次绑上了教育的战车,在这辆战车上,我们还有太多的习要学,太多的理念要改,我们要适应时代、扭转观念……

王长征: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副所长、山东省法学会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秘书长

观点:爷爷奶奶要把自己放到家长的位置上来施教

家长的行当就是教育,好父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隔代教育只是家庭教育中无奈的选择。但如果不得不选择隔代教育的话,就要求爷爷奶奶把自己放到家长的位置上来施教,但切记不要“拿来主义”移植过去的教育经验。教育都是有遗憾的,我们往往等孩子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教育的问题,但往往为时已晚,所以很多爷爷奶奶经常很自然地把对子女的教育经验完全移植到孙辈身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时代不同了,对家长的要求也不同了,比如说,80后的孩子是第一代独生子女,恋母情节比较突出;90后的孩子是放任长大的,不受约束;而00后的孩子是虚拟的一代,是在网络、手机、ipad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又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而作为家长,我们只有跟得上时代,有针对性的科学施教才能让孩子有益发展。

王晓炜: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山青世界执行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

观点:不要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宠物和玩具,一定要注意家教的一致性

人年老后喜爱孩子,这是心理的自然变化,“隔代亲”没法解决。但我们切忌不能把孩子当成宠物来养,抱大的孩子,就得抱他一辈子。当孩子需要培养自理能力的时候,就不能再把他留在怀抱里了。不能为了个人的情感需要,剥夺了孩子尝试、自立的权利。无论是“溺爱”还是“过度保护”,其实都是非常残暴的行为,这是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所以,爷爷奶奶可以去爱孩子,但是要让这种爱变得更理性,引导他更好地成长,而不是让他成为老人感情的慰藉。另外,研究表明,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比起跟着父母长大的孩子,更有依赖性。因为有时候,爷爷奶奶成了孩子的“保护伞”。爸爸妈妈要这样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却不同意,非得那样教育孩子,这样的冲突是非常多的。家教的不一致性,使孩子莫衷一是,他就会纠结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说得对。如果,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要共同对孩子的教育施加影响的话,就要认真开会研究,制定统一的原则,比如哪些事情孩子不能做,当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一致地劝阻孩子;哪些习惯需要孩子培养时,要一致地引导孩子去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形成统一的人格。

苏睿: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齐鲁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观点:隔代教育需以父母为主,老人为辅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永远是第一责任者。精神分析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就提出,孩子在未成年时,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感,为以后心理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建立好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长大后往往缺少安全感,自信心不足,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两个极端:回避型社会行为或攻击型社会行为。如此看来,隔代教育就显得先天不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不可缺位,教育孩子要以父母为主,隔代为辅。这就一方面要求做父母的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另外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求做爷爷奶奶的有意识去放手,不要让孩子对自己过度依恋,要维护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结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是一百多年前梁启超的呐喊,一百年后当重温之,谨记之。教育无小事,你我均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