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中文名称对二甲苯,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可燃、有毒、有刺激性,主要用于制造对苯二甲酸,可用于化工及制药工业等。

2007年厦门集体“散步”(群体抗议)开始,PX项目作为一个陌生的专业名词进入到大众的视野。虽然很多人并不太明白PX的真实含义,但“逢PX必反”似乎产生了强大的传染效应。去年一年,从浙江宁波到四川什邡,再到江苏启东,PX项目引发了一连串的群体性事件,甚至流血冲突。上个月,针对昆明新建PX炼油项目的传闻,昆明三千余名群众齐聚市中心南屏广场表达抗议,再次上演了由PX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PX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如果我们仅仅把“逢PX必反”的原因归结到百姓对PX项目引发污染的担忧上,那可能就太简单化了。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它让我们管窥到了它背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

公信力危机:说什么百姓都不信了

有媒体做过一项调查:你为什么反对PX项目?有75%的网友选择了“政府做这个项目肯定没安好心”。理由很荒唐,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却很严肃:某些地方政府已经陷入了信任危机。

其实PX项目并没有那么可怕,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因为便捷物流的需要,PX项目就建在离城区几公里的地方,也没有出现污染现象,更没有因此出现百姓的大规模抗议事件。可为什么在中国就不行呢?特别是在某些地方政府看来,我这也已经通过环境测评了,国家发改委也审批通过了,这能够给当地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大好事,你百姓怎么就不买账呢?可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了,这里面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尊重民意,倾听民意。说得直白一些,某些地方政府还是“官老爷”思想:在人家百姓的院子里“埋灶做饭”,不给人家打招呼事先征得人家同意,等饭熟了再通知人家一声了事儿,换谁谁干?你说埋灶做饭的烟灰对人体没害,我怎么觉得那么呛?你说埋灶造饭有好处,能做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那和我有什么关系?你说过会分我一碗?我只知道你未经我同意就把灶埋我家院子里了,对我的生活造成影响了,我怎能不生气,不抗议?

不仅仅昆明PX项目,所有之前曾引发过群体性抗议事件的项目都存在类似问题:首先,政府有摆正百姓的位置,百姓只有“被接受”的份儿。虽然有的政府也搞听证会,也发公示公告,可多是走过场,而在论证项目是否可行时,直接把百姓挡在了范畴之外,政府官员可能有自己的考虑:百姓又不是专家,又不懂,找他们论证有什么用?可官员们忽略了,项目是建在百姓家门口的,百姓有知情权和参与权;其次,政府和百姓间信息严重不对称不透明,加重了百姓的恐惧。就拿这次昆明要上马的PX项目来说,面对百姓的质疑,当地政府表示,项目经过了科学的论证和决策,环评已于2012年获得国家环保部批准。但是针对百姓最关心的信息公开问题,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马晓佳称:这个项目的环评报告是云南近年来能源项目中仅有的涉密文件,不能公示。“涉密文件”?该项目涉及到了54个环节,总不能所有的环节都涉密吧?一句“不能公示”只能增加公众的焦虑和疑虑。如此一来,这政府再亡羊补牢般“诚恳”地解释,再搬数据、搬专家,还有人信吗?

“请依法公布所有信息,不要担心我看不懂,我要真关心,一定会搞懂的。”这是网友针对昆明PX项目给当地政府的留言。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百姓已经不是之前政府说什么就是什么、说什么就信什么的那一拨了,“捂盖子”或者无视他们的权利和诉求,最终危害的只能是政府自己。

民意表达“升级”:上访——上网——上街——暴力冲突

法制日报在盘点2012年法制热词时,将PX项目收入其中。理由是:2012年,PX项目几乎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祸首”:由于网络的发达,特别是微博的发展,2012年,多地因PX项目发生了群体事件。

表面上看,聚集游行、暴力冲突源于PX项目,如果PX项目不上马这问题就解决了,就不会再有群体事件了。可事实上,没有PX,可能还会有AXBXPX项目仅仅是一个火星,它点燃的是百姓正在形成的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简单地说,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意识,它具体表现为人们认识并维护自己和他人拥有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行为。百姓缺乏话语权,或有权不知,或有权不屑于用,都是公民意识缺乏的表现。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百姓对PX项目的合理抗争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我们国家,公民意识常常发酵成极端的表达方式,比如群体游行、围堵政府办公楼、警民冲突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非理性的行为呢?

很显然,官民沟通渠道不畅,监督渠道堵塞是主要原因。去年,《中国青年报》就曾发起过关于网络信访的调查,近九成的网友对网络信访质量不满,七成多的网友称从未收到政府的答复。那民意如何表达出来?通过微博集结上访人员并直播上访过程,成为越来越多的百姓优先选择的手段。当然,这里面反映出了整个社会心态的浮躁。但正是因为这种浮躁得不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及时疏解,才最终导致了诉诸于非理性手段。

此外,政府并没有适应百姓民意表达的这种转变。一个是对百姓的这种民意表达反映迟缓。比如去年发生在宁波镇海的反PX事件,群众集体上访的事情已经通过微博直播两天以后,政府才从网上做出公开回应,而此时,网上的舆论已导致事态发展到了不可控的境地。再一个是某些地方政府在与抗议群众的博弈过程中,多了些“儿戏”的成分,而不是“依法”“依制度、程序”。政府说上项目就悄悄上了,群众游行抗议政府吃不消了,项目就撤了。这只能让百姓有两个感觉,一是你这个项目确实有问题,所以才不上了;二是,我们抗议有效,那么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只要我们联手抗议就成。由此可见,对于一起事件来讲,公民姿态的成长和公民意识的觉醒,是难能可贵的。但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机制的承载,只会使其走向负面。

再反观PX项目,这一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项目现在正经历着“政府一上马,百姓就上街,百姓一上街,项目就下马”的恶性循环,难道PX项目就无解了吗?肯定不是,以美国人的组织经验来看,他们首先是学术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出面质疑,然后是社会的相关环保组织的推动,然后平衡官方反应,媒体跟进挖掘报道,次序井然。这一过程中,科学常识得到了充分普及,理性经验更加有效和珍贵;而就事实本身,经过有序的论战和辩解,事情也得到了折中的解决。

综上所述,科学、理性、民主的项目规划决策机制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相信各级政府和我国的公民都在期盼这一机制的早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