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您的一位读者,今年65岁了,平时身体很好,生活条件也不错,孩子已经结婚成家,基本没什么烦心事。可是最近我不知怎么了,总是觉得心慌气闷,吃不下、睡不好,做事情丢三落四,觉得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都没意思,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急。老伴陪我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可是,我还是觉得全身上下哪里都不舒服。请问我是不是心理上出什么问题了?
读者 老严
老严同志,您好!
从您来信中描述的情况来看,您很可能是“情绪中暑”了。“情绪中暑”又称“夏季情感障碍”,是人们在夏季容易出现的一种情绪障碍。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在夜间睡眠时间缩短,食欲变差,再加上出汗多,体内钙、镁、铁等电解质代谢发生紊乱,影响大脑神经系统活动,对心理和情绪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在普通人群中,约有16%的人会在夏季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生活中常见的情绪中暑的症状表现主要有三点:一是情绪烦躁,易激动,常会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人争吵,自己觉得心烦意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了,觉得日子过得没劲,对同事和家人缺乏热情,经常丢三落四忘掉事情;三是有少部分人会出现刻板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等。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出现“情绪中暑”与生理、环境和人格等因素有关。如患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厌食症等疾病的人,还有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长期处在情绪紧张状态中的人,以及情绪易波动、心理调节能力较差、遇到烦心事不善于沟通表达者和争强好胜者,他们在炎热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很容易诱发负面情绪,最终导致情绪失控。
因此,预防“情绪中暑”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调节:一是重视夏季的饮食起居。高温天,应尽量增加休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要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啤酒、咖啡、菊花、金银花等;同时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饮烈酒,不抽烟;多食苦味食物解热祛暑,消除疲劳。二是注意心理调节。在炎炎夏季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以“冷处理”;学会采用幽默的方式化解矛盾,既可给生活带来欢乐,又能平复心绪,消除苦闷,使紧张的神经在幽默的话语中松弛,起到自我宽慰的作用,使心身得到舒展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