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五岁的瑶瑶能自觉的意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我学着报纸上介绍的方法,每当瑶瑶有好的行为或习惯时,就在一个记录本上画上一个笑脸,反之,便打个叉。画够二十个笑脸,瑶瑶就能得到奖励,比如给她买个棒棒糖或者陪她去逛公园等等。还别说,这样做还真提高了瑶瑶的主观积极性,自我管理能力也进步很快,比如会按时起床了,不挑食了,大吼大叫和哭鼻子跺脚等行为也少了很多,在幼儿园还得到老师的表扬。

可是令我没想到的是,我的这些举措竟会被瑶瑶活学活用,以其人之道,还治了其人之身。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那天,我从幼儿园接瑶瑶回家,在路上跟她说定了回家先学习,然后再出去玩或看电视,还跟她“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可她一进家门就变卦了,作为“儿童动漫迷”的她,到家连外衣都没脱就抢过电视遥控器,并以命令的口气喊:“快,20频道,快给我拨到20频道。”老伴正在厨房忙着,我在门口与一位邻居说话,听到瑶瑶嗷嗷直叫,我赶忙进屋哄她:“咱不是说好了吗,先学习,后看电视。来,把你的本子拿出来,我给你出题,算对了奖励两个笑脸,凑够了20个,我星期天就陪你去公园玩了。”没想到她突然立起来,一边退缩着一边大喊:“不,我不,我就要先看电视!”我急忙去拉她,跟她说:“就做两道题,做完这两道题再奖励两个笑脸。”“不!就不做题!也不要笑脸!就看电视!”只见她小脸一沉,气呼呼地抽出被我拽着的手,和我对抗起来。我也故意把脸拉了下来,提高嗓门:“不做题就不准看电视!”我边喊边强硬地把她按在椅子上。这时她被气得小脸通红,瞪着两只含满泪水的大眼睛,愣愣地立在那。过了好一会儿,只见她忽的一下跑到书桌前,拿出那个画满笑脸的记录本,在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哭脸,并在下边写上“奶奶”,旁边打了个大叉,又在瑶瑶的名字下也打了个叉,她很郑重地把记录本交给我,满脸严肃地说:“奶奶不该大喊大叫发脾气,瑶瑶不该说话不算话,咱俩都该打叉。”说完便坐在书桌前,拿起铅笔,扳着指头做起了算术题。

瑶瑶的举动着实震惊了我,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本书,名叫《如何说,孩子才肯听》。作者的名字我忘了,只记得他推荐了一种亲子沟通技巧——笔头宣泄情绪法。就是当孩子有了一下子难以实现的要求或强烈的抵触情绪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用笔写出来或画下来,因为绘画是孩子的第二语言。当时看后我并没有多大感触,直到看到瑶瑶给我打叉的表情变化,我才体会到,动动笔头“打叉”,竟然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在教育家看来,儿童本身是弱小的,但随着成长,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强大,喜欢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给大人打叉可以让孩子得到“强大的力量”。事实也的确如此,瑶瑶在给我打叉的过程中,觉得自己仿佛掌握了大权,而且,本来应该很生气的事情,就因为给我打了个叉,她竟然又笑了。

我被孙女打叉让我意识到,作为大人的我们,平时总是给孩子制定这规则、那规矩,以此去评判孩子的对与错,但往往缺乏以身作则、缺乏检讨,不知道自己在孩子眼里究竟是什么样子。通过瑶瑶的这次打叉,促使我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要求更高,更规范,无形中也提高了我自己的素质修养和道德规范,在这,我也得谢谢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