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新的形势中,投资冲动怪圈仍会长期存在。
2008年我们就遇到这个情况,一旦经济出现了滑坡,于是就增加投资,用投资来带动增长,然后就渡过了经济增长滑坡这样一个难关。但是,接着而来的就是投资过热了,投资过热以后接着又来了紧缩,紧缩以后企业就受不了,而且经济增长率也下降了,于是再重复性地启动投资带动。
这样一种怪圈已经周而复始不止一次了,所以我们在今天思考中国经济现状时,应该考虑如何转变这种以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那么以消费为主行不行?现在不行,现在如果不靠投资,单靠消费来带动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降到5%以下,因为消费带动不起来。那么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什么呢?能够做到的就是先过渡性地转到投资和消费并重的阶段,即不完全靠投资,而是投资和消费并重,等这个过渡性完成以后再以消费为主。
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努力扩大内需,内需之所以上不去,关键原因何在?关键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为什么会收入差距扩大呢?最关键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说到最关键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三个资本的概念谈起。资本有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叫物资资本,物资资本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货币投入以后转化为生产资料,有了生产资料,经济就上去了,即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物资资本的投入;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第二种资本概念,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经验、智慧等这些都构成了人力资本;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三种资本概念叫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就是社会关系和人际的交往。三种资本共同创造财富,创造收入。可是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这三种资本中,城市都占优势,农村都居于劣势。物资资本最简单,物资资本的前提都有产权,城里您买了商品房,有产权有房产证,可以用于抵押、转让,投资是可以转化为资本的。然而农民呢?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名义下,农民是没有产权的。承包土地集体所有,宅基地土地集体所有,宅基地上盖的房子不管盖得多好都没有产权没有房产证,这就是现实。物资资本怎么来?第一桶金从哪里来?中国农民在物资资本的概念上远远不如城市。人力资本呢?因为多年以来,城乡教育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农村学校设备是差的,师资是差的,教育质量是低的,而城里却是设备好,师资强,学习质量高。这种情况下,农民的孩子读到初中毕业,很少能够进入理想的高中,能考上重点大学更是微乎其微。这样的话,人力资本就是不平等的。教育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造成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下一代就无法平等。第三个社会资本也一样,城里人只要他愿意进入市场,他总有朋友关系,总有熟人关系,总能够找到关系。农民呢?住在山区的农民谁也不认识,他周围都是农民都是穷人,这样他有什么社会资本可以用?这种情况下,收入差别不扩大是不可能的。那就要靠二次分配来解决,因为一次分配不足,二次分配来补。在中国二次分配的城乡差别依然很大,一次分配的缺陷,二次分配补不了反而还扩大了这个差别。您看医疗,城市里一般能够做到公费医疗,而农民只有合作医疗。教育资源也一样。所以说二次分配当前也解决不了收入差别缩小的问题,甚至还扩大了差别。
城乡差别扩大,农民收入少怎么来扩大内需?这就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要做到以投资跟消费并重,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能提高收入,正像中央所说的让中等收入的阶层比例扩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所以,中国目前应坚持投资与消费并重的发展方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内需不足的关键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是物资、人力和社会三大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均。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期。首先,应把产权改革进行到底,让农民有产权,这是当前最要紧的一点。凭什么农民自己盖的房子,没有产权、不能抵押?我们到农村去调查,农民就反映了,没有产权,没有房产证,抵押不行,转让不行,连出租都困难。我们就奇怪了出租有什么困难?农民说您不知道,我租给外乡人住,他租了房子不缴房租我怎么办?他赖着不走我怎么办?所以宁肯很便宜租给亲戚朋友和熟人,因为他们不会赖我的账,要不然就一把锁把门锁上,带着老婆孩子出去打工了。据统计,全国农民的住房,自己盖的住房,价值在18万亿以上,如果有三分之一可以用来抵押的话,就有6万亿资本。6万亿资本到农民手中,它将会创造多大的奇迹?所以这个问题一定得解决。
其次,鼓励农民创业,包括给他金融的方便,给他一些优惠。我们看到,农民办的家庭养殖场、家庭菜园、家庭果园都是小微企业,他们是跟市场联系在一起的,要把它作为小微企业看待,在金融上专门给小微企业优惠,让农民能得到贷款,这样就活了。
再次,教育问题要改革。我们在一些县乡调查,财政情况稍好的地方,他们现在是这样一种规划:村里头只办幼儿园,小学有的也可以办,比如小学的低年级,因为孩子太小,就在村里上学;小学或者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律在乡镇所在地办,可以住校;高中一律在县城办,必须住校。贫穷家庭的住宿费,学生住宿费全免,这是个办法,这就逐渐使教育资源的分配趋于相对均衡了。
最后,即二次分配要改革。当前的重要问题,是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大家都凭身份证,应该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这一点对提高内需是重要的。因为最要紧的是解决低收入者甚至包括一部分中等收入者家庭的后顾之忧,如果没有后顾之忧内需就扩大了。因为他不会整天为了孩子将来上学担忧,为自己生病担忧,为自己养老担忧,为自己没有房子住担忧了。后顾之忧解决了,消费就扩大了,就带动了一批人就业。
因此,我们在当前要提高内需必须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做到城乡保障的一元化。在这个新形势中既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造成内需的扩大,以投资跟消费并重为主,同时要加快结构的调整。结构的调整事实上意味着我们要更依赖市场,结构调整不是靠政府命令能解决的,要用市场的淘汰,市场的筛选,这样的话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投资的决策仍然由市场主体来做。
所以,2013年中国可以进行三大经济改革,一是将产权改革进行到底,让农民拥有产权;二是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三是改革二次分配制度,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