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河北武强,人们大都知道那里的木版年画蜚声海内外,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唐代,武强还出过一位宰相刘幽求,毛泽东称他“能伸不能屈”。虽然他当政时间不长,但他的宦海升沉却留下了一份值得后人玩味的精神遗产。
刘幽求(655年~715年),冀州武强(今河北武强县)人。武则天时期,他考中科举,授阆中尉(主管治安)。因上司没有以礼相待,弃官回家。数年后,又被任命为朝邑尉。由于他桀傲不群,官职也就自然不得升迁。一直到五十多岁,仍然在县尉的位置上徘徊。
武则天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后,唐中宗李显即位。而韦皇后害死李显,想步武则天后尘。以李隆基为首的李唐宗室与韦氏集团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这时,不甘寂寞的刘幽求,敏锐地感受到朝廷将发生一场新的巨大变故。他凭借自己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分析,及时投到李隆基麾下。由于他足智多谋,一经加入,很快成为李隆基集团的军师。唐隆元年(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发动政变,把韦氏集团一网打尽。
唐睿宗李旦即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刘幽求因功被任命为尚书右丞,进封徐国公。第二年,任吏部尚书,擢拜侍中(宰相)。不久,又转任尚书右仆射(宰相),监修国史。此时,恰逢崔湜依附太平公主,阴谋发动政变,刘幽求密奏李隆基,“若不早谋,必成大患”。李隆基深以为然。但事机不密,消息泄露。李隆基无奈之下,先发制人,把此事报告已做了太上皇的唐睿宗。刘幽求等人被投入狱中,并要以“疏而间亲”罪问斩。多亏李隆基多方转圜,刘幽求才幸免一死,最后被流放封州。
公元712年7月,太平公主被诛,刘幽求被召回,任命为尚书左仆射(首席宰相),主持朝廷军国大事。唐玄宗开元初年,李隆基感到,功臣当政对于实现其革新政治的战略意图是个很大的障碍,于是免除了刘幽求的宰相职务,改任他为太子少保这一闲散官职。对于这次职务调整,刘幽求怏怏不乐,并有怨言。因此,被姚崇弹劾。李隆基将其贬为睦州刺史。后又改任桂阳郡刺史,赴任途中,忧愤而死。
从上面有关刘幽求经历的简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不甘人后、不听从命运摆布的人,特别是在“唐隆政变”中,功不可没。《新唐书》在讲到李隆基政变成功要素的时候说,关键在于“刘幽求之谋,崔日用之智和钟绍京之果(果敢)”。后二者我们暂且不谈,这里只讲“刘幽求之谋”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他出谋划策。作为李隆基集团的军师,刘幽求为政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从唐睿宗登基后专门为表彰刘幽求而颁发的诏书中可以得知:“卿见危思奋,在变能通,翊赞储君,协和义士,殄歼元凶。我国家之复存,系兹是赖。”意思是说,你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协助少主,依据形势,制定规划,协调力量,铲除危及社稷的元凶。国家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完全是依赖于你呀!
其次是他积极落实。一方面对“万骑”进行策反工作。“万骑”是禁军的主力之一,是皇帝的贴身卫队。李隆基虽然早已通过多 种渠道,与“万骑”的中下级军官取得默契。但造反毕竟是灭族大罪,真要发动政变,是否会临阵动摇,也很难说。为此,在政变前夕,刘幽求亲自深入到“万骑”中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把政治大义和个人功名富贵结合起来进行动员,获得了“万骑”的全力支持。这就为政变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另一方面,在政变发动后,刘幽求亲自带队冲入宫中,并草拟诏书一百余道,使局势在很短时间内得到稳定。
对于刘幽求的才干,李隆基也曾给予极高的评价,说他能够感受风云的玄妙、山川的精灵,学问和文章均进入化境。然而,刘幽求心胸狭窄,能上不能下,对于错综复杂的人间万象缺乏清醒的认识。正如毛泽东在读《旧唐书·刘幽求传》时所作批注中指出的:“刘幽求能伸不能屈,年六十一,以恚(恼怒)死。”
刘幽求的死,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人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即如何对待逆境。每个人终其一生,要想“处处如意,遍地鲜花”是不可能的。正确对待逆境,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此,司马迁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虽无辜地遭受了最屈辱的腐刑(宫刑),却依然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终于完成光耀千古的名著《史记》。对逆境这个问题,司马迁曾作过深入思考,他在《报任安书》中曾经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很显然,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个远大目标,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过程,就能做到愈挫愈奋,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凭刘幽求的才智,如果能坦然面对挫折,认真汲取教训,未尝不能东山再起;或者,即使身处闲职,作为李隆基心目中的“智囊”,仍能为朝廷作出贡献。而刘幽求在形势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却始终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总是以功臣自居,且牢骚满腹,最终愁肠郁结,忧恚而死。这样的结局,实在不足为训。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主张能屈能伸,是指在人生道路上面对某些问题,要善于妥协,所谓“方其中、圆于外”,就像江水一样,为了东归大海,不妨曲折行进。而在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则绝不能随风俯仰。要坚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