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农村有一句俗话,叫做“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人们把家有高寿老人看作是一种“福份”。在乐陵市就有这么一位“老寿星”,名叫杨世军,今年已经105岁了。现在家里已是五世同堂,一家30多口特别和睦。提起她来,街坊四邻都说:“这个老人身体好,儿孙也孝顺,这家人有福啊!”
凡事往前看 天天看新闻
百年里,杨世军老人历经了战乱、贫困等种种坎坷磨难,年轻时家住农村,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她一直非常乐观积极,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她都能微笑着去面对。老人的儿子说:“我从来没有听过母亲说过任何抱怨的话,她的眼光很超前,凡事都会往前看,从不看以前的愁事难事,只看现在和以后的好事,心态特别好。亲戚朋友们来看她,她先问家里买车了吗?住上楼了吧?如果能听到肯定的答案,她比谁都高兴。”
另外,老人最大的兴趣就是看新闻,她能如数家珍地道出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和每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她从年轻就看新闻,一天不落,从中央新闻到山东新闻,从山东新闻到乐陵新闻,挨个看下来,每天必须把新闻都看完了才休息。现在年纪大看不清电视了就让儿子给她念新闻听。看完之后老人就开始评论开了,“哎呀那个领导调到中央去了啊,他还看过我呢……看看,这个领导当上书记了,看起来挺年轻啊……”这些都是她在看新闻的时候,看到一张张“熟面孔”自己念叨出来的。
要是没新闻看了,老人平时没事就盘着腿坐在床上,跟念经一样,这个姿势一般人都受不了的,可她能一坐就是一下午。您可别以为老人坐在那里就是晒太阳发呆,人家脑子里忙着呢,村里的事,家里的事,街坊邻居的事,都在脑子里转着。平时随口跟她说起谁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等过段时间人家去看她,她张口就问你们家孩子在大学里还好吧?离开家还适应吧?这突然的发问让前来看的人佩服不已。
生气不吃饭 喜欢喝凉水
谈到特殊的生活习惯,杨世军的儿子告诉我们,老人有一个规矩,在家不管是谁,如果生着气是不可以吃东西的,到了饭点也不能吃,必须得等气消了才行。老人不爱生气,就算生气也能很快就自己调节好,从不让自己憋气。气顺了,心情好,才能吃得香。
吃饭喝汤那是必须,但杨世军还有个特殊的习惯,她很喜欢喝凉水,从年轻一直喝到86岁。在农村老家住的时候,她经常直接拿舀子舀起刚从井里挑上来的水就咕咚咕咚喝一气儿,老人说家乡的水甜,不喝就感觉不痛快。后来搬到了城里,喝上了自来水,家里人就不敢再让她继续喝生凉水了,改成喝蜂蜜水。每天早上7点,老人都会按时起床,先喝上一杯。饮食上,老人吃东西不忌口,肉食、甜食都是她的最爱,100多岁了照样每天含块冰糖当零食。可也奇怪,前几天医生来体检,各项指标还都是正常的,血糖、血脂的指标也很正常。
另外,老人喜欢用梳子梳头,每天都得梳,一年能用坏两三个篦子,现在自己梳不了了,还总是要求孩子给她梳头,梳头发按摩头皮已经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了老人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生活规律是老人长寿的最主要秘诀。
儿子尽心服侍,老人生活幸福
老人之所以长寿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孩子们对她细致的照顾。为了不让老人寂寞,老人的儿孙们在空闲时总喜欢跟她聊天。特别是老人的儿子张子成,把母亲照顾的无微不至,“穿衣服、洗漱、喂饭、伺候上厕所、带母亲晒太阳……”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都是张子成每天的必修课。张子成今年75岁了,但看起来也就是60出头,当问起他原因时,他笑着说,“在母亲眼里自己永远是个孩子,并且在照顾母亲时自己也感觉自己就是个孩子,她老人家是全家人的‘定心丸’。”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张子成为了照顾母亲,和老伴十几年都没出过远门。
张子成告诉记者,照顾老人其实是很复杂的事情,要求你得细心。有一次,当时快90的老人突然说自己胃疼,张子成觉得不太对,赶紧拿出速效救心丸给母亲含下,过了一会老人说不疼了,但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送母亲去了医院去做检查。果然,检查结果是心肌梗死,正是因为张子成对老人的身体状况特别了解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还有一次,86岁的杨世军弯腰捡东西的时候摔倒在地,右腿骨折了。看过的医生都说别治疗了,年纪太大了,就这么养着吧。可张子成不同意,母亲一直健健康康的,没事就出去溜达,这么突然得躺在床上不让动,母亲肯定会难受的。于是他在家自己给母亲做了个纸壳子绑在母亲腿上,后来母亲说不舒服就换成了沙布袋。到处打听有什么秘方能管用,终于找到了个民间大夫,用了人家自制的膏药。跟母亲寸步不离的过了三个多月后,有一次他问母亲,脚趾头能动吗,结果没想到母亲真的动了一下,他高兴地不得了,这说明骨头应该是接上了,于是慢慢的让母亲动动腿,再后来又慢慢的让母亲站在地上活动,最后又过了一个多月,母亲的腿竟然好了。
“我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每天还能叫声‘妈’,我觉得特别幸福。”张子成谈起照顾老人的事也非常感慨。对于老人来说,儿子的孝顺不仅给自己“增寿”,更让自己的百岁生活过得更加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