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女知青为作者

49 年前,我们53名阳泉市的知识青年,为响应党的号召,到寿阳县羊头崖公社南寺庄村插队落户,组成了山庄的第58户人家。整整七年,我们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洒在了这片黄土地上。

我当年插队的地方是个小山庄,老支书马润生是村里公认的大好人。村里不管发生什么事,大多要找老支书。这家吵架了,那家丢东西啦……老支书成了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村里大小事的决策人。老支书对我们插队知青更是关心备至。刚下乡时,老支书安排妇联主任帮我们做饭,直到我们自己的炊事员能独立为大家做饭为止。当时,插队知青每年的口粮是528斤。老支书常说:“少了谁的也不能少了娃子们的。”因此在乡下七年中,我们虽又苦又累,但在吃上却没遭过罪。

老支书不仅是大家的主心骨,在生产劳动中也是个好带头人。夏天干活,老支书总是穿件旧背心,肩膀上、胳膊上常常晒得脱了皮,休息时我们总喜欢坐在他身后把快脱掉的皮扯下来,觉得好玩。有一次,我们看见他左胳膊有毛病,总是弯不过来,就问他怎么弄的。老支书笑着说:“那年搞浮夸,不少村虚报产量,为多交公粮克扣社员口粮,闹得好多人都饿肚子。有一回公社开村干部大会,不少干部都虚报了产量受到表杨。也有不少人如实说了却过不了关,我就是其中一个。大家围一个圈,把我推到中间开始推我。我摔倒了爬起来又被那边的人推倒,非得让我把产量说高,多交出公粮。我说我要多交社员就得挨饿,大家就又继续推我。最后有人找了个高板凳让我站上去,问:‘有没有?’我说,‘没了。’又问:‘到底有没有?’我说:‘没了。’那人一脚把板凳踢倒,我摔下来一只胳膊就折了,后来放羊的才给接上。”老支书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倔老头,用一只胳膊保住了全村人不挨饿。

插队七年里,我们知青的劳动所得和村里的百姓一样,实在少得可怜。那时村里的女社员平时一天最高挣8分工,冬季最高5分工,平均一天按6.5分工算,一个劳动日三角至五角不等,平均按四角算,我干一天的收入只有两角六分。一年出工330多天,我一年的收入大约是85.80 元,除去粮款和义务工就所剩无几了。前三年,我们知青大多没有分红,原因是我们中有几个病号不能正常出工,我们把余下的钱支援给他们打了粮款。后几年我第一次分到8元多,最多的一年是12元多,这些钱我都在回家后高兴地交给了母亲。我们平时一年回四到五次家,火车票来回两元。每次从家回来,母亲给带五元钱,再就是拿点肥皂、牙膏。一般不置什么新衣物,这么算下来,插队干活八年,我还欠家里的,自己并不能自食其力。1971年返城分配工作后,我的月工资是32.5元,我深深体会到:自己能养活自己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我都会尽职尽责,珍惜自己的每一份工作,生活上也很少和人攀比,这也许才是我插队几年最大的收获。

2002年,老支书病重,村里来电话,我们十几个知青第二天赶回村,老支书已不能下地,人也瘦得厉害,他一一拉着我们的手问这问那,我送给他一个健身锤,老支书好奇地用它一会儿敲敲胳膊一会儿敲敲腿,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儿。我们回来没几天就传来老支书去世的消息,不过当时丧事已经办完了,是老支书留下遗言:不要让娃子们再跑了,等办完丧事再告诉他们。

200584日是老支书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我们全体知青在阳泉刻好墓碑运到南寺庄,立到老支书坟前。碑文大致是这样写的:“马润生生前任南寺庄党支部书记。工作中以身作则,为村民而想,为村民而作,树公仆形象,深受村民和知青敬仰……”后附一首小诗:“寿终德望在,身去音容存,痛心伤远逝,挥泪忆深情。”深受大家爱戴的老支书走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怀念,还有就是做人的正直和善良,以及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