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省会城市的济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进出口贸易增长了几十倍,其中一个关键举措是,伴随着全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济南市不失时机地争取自营进出口权。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济南市对外经贸部门负责人之一,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济南只是个大“收购站”
现在的企业如果想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以便走出国门做国际贸易,只需准备好材料,找商务主管部门等审核就可以了,很是方便,但以前不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对外贸实行严格的管制,进出口贸易由少数几家国营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改革开放后,管制有所放宽,扩大了地方的外贸经营权,但总体来说管制还是比较严格的。
1990年5月,我被任命为济南市对外贸易局副局长。当时在外贸方面,一、二类商品(大宗商品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由央企经营;部分二类和三类商品由省级外贸企业经营;地(市)和县级外贸公司只能为上级公司组织提供货源。所以当时济南虽说是被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省会城市,但并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济南的企业每年向省外贸公司组织提供近十亿人民币的一百多种货源,但这些商品最终到了哪些国家,成交价值多少,济南的外贸部门和企业一概不知,而且也不需要考虑盈亏,只要完成省里下达的任务即可。可以说济南市只起到了一个“收购站”的作用,这并不利于发挥济南各县市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于是,针对济南当时的状况,我被任命为济南市对外贸易局副局长后,市领导安排给我的首要任务就是申报济南的自营进出口权。
力争国务院的审批
申报自营进出口权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一窍不通,一切从零开始。
我先是获得了省主管部门的同意,并邀请省外贸局的同志一起进京,正式递交济南市申请自营进出口权的报告。国家外贸部的同志表示,全国正在清理整顿对外经贸系统公司,这个时候申报不合时宜,而且最终审批权在国务院。听到这个信息后,我立马就“头”大了,但济南如果没有自营进出口权,会影响制约外贸出口的发展以及国际交往,也无法充分发挥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和开放城市的作用。我深知此任务虽然不易,但必须要攻破。
1991年2月,过了春节我就去了北京,住在东长安街外贸部办公大楼对面的一个小招待所里。白天我不断找有关司处做汇报,试图说服他们去理解和支持济南市,还邀请有关负责同志到济南考察核实情况。后来,部里终于答应把济南作为特例向国务院反映。
1991年的3月至8月,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无数次向司、处提供资料,最后终于形成了向国务院的报告。8月份,报告进了中南海,北京骄阳似火,我的心情也是十分焦灼。8月中旬,田纪云副总理从南方指挥抗灾回来后签发了报告,国务院赋予济南自营进出口权。济南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马上,济南市成立了全市综合性的进出口公司,调兵遣将,挑选优秀业务骨干,尽早开展业务。在公司成立大会之前,我到北京请时任对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同志题了词。
济南市进出口公司是全国对外经贸系统清理整顿公司(中心)后新批准成立的第一个公司。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后,济南进出口公司可以自己做主,按照需求进出口,自负盈亏,极大调动了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进出口经营权逐步扩大
济南进出口公司成立后,为了扩大权利的效用,所属十个区县和主要经济局挂靠成立了分公司,做到了“一顶帽子大家戴”。企业自主洽谈,自主结算,当月业务突破零,当年完成出口几千万美元。这些都是济南“破天荒”的事。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程,进出口经营权逐步扩大。市里这项工作由我继续牵头。我同时做两项重点工作,一是宣传济南进出口公司,宣传济南的企业。二是为济南各区县和部分大型骨干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权。
三年多时间里,我跑了三十多个国家,去介绍济南的情况、介绍济南的优惠政策等,以和这些国家开展经贸业务。同时,大概用了三年时间,给济南所属区县都申请了自营进出口权。另外,部分大型骨干企业也进入了自营进出口的阵营。如济南钢铁厂、机床一厂、机床二厂、轻骑厂、小鸭洗衣机厂等等。为区县和大型骨干企业申请自营进出口权就容易多了,当时国家逐步放宽了申请条件。但济南市各区县和企业也算是捷足先登,在国家实行自营进出口权登记制、外贸市场竞争激烈之前,就率先打入了国际市场。
作者:李学勤,72岁,
原济南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