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富锦市区偏西南50多里地的一个小村落。从孩提时代,我就生活在在这里,顽童、少年、青年都在这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村子有三个生产队,每个队有六、七十户人家。村子虽小,却是历尽世事沧桑,在岁月的流逝中,见证着小村太多的变迁。家乡的小村落总是随着时代的脚步,惊现出一幕幕令人心动的变化。

从小就听父亲对我们说,刚解放那阵子,这里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人们在荒原上挖些小块的旱地,种些蔬菜,养些家畜,就地取材搭建起茅草房,便可安身。这是父辈们成家立业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马架子式”的住所。父母两人结婚时,那时我国东北正处在土地革命时代,两人是借着别人的衣服、租人家的一个北炕举行简单的拜天地仪式,从而走进新生活。

我上小学时,正经历着大跃进风潮,看到人们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感召下,夜以继日的奋斗在这块土地上。虽然生活较苦,但是那时农村实行“大一统”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精神状态是满高昂的。

六十年代初,我到县城的一所中学读书。由于三年自然灾害,那时的人们勒紧裤腰带,勉强维持生计。善良的人们不分彼此,相互帮衬着,想最多的就是大家一起活下去。那时家家户户仍然住的土坯房,吃的生产队秋后分得的粮食。由于耕作水平低下,虽然一年到头人们辛苦劳作,但收成还是很少,少数人家劳动一年还是在生产队有欠账。

寒暑假我也到田间地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补贴家里的生活。看到父辈们额头上虽然爬满了岁月的沧桑,但他们脸上那种朴实的笑容告诉我们,劳动可以创造世界,正如父亲常对我们说的,只要勤劳就可以生存。

六十年代中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把人们带入了混乱的年代。由于劳动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中的吃穿住行没有什么变化。那个年月,因为无书可读,我也就停止了深造学习的机会回乡务农了。

六十年代的末期我结了婚,住的是自己改建的一间半草坯房。说起来结婚时,我是借别人一辆自行车、驮一个小包袱,就把媳妇接亲到家里来的。用两个要来的纸箱,糊上烟卷盒,摆在炕上当作装衣服的柜子。生产队长批了七尺灯芯绒布、两双农田鞋,请亲人吃了两桌饭,给毛主席他老人家鞠了三次躬,算是拜天地了。亲朋好友送来了脸盆、皂盒,最实在的亲属赠给铁皮的暖水瓶,记得送给最多是《毛选》和《毛主席语录》。

七十年代初,我参加了教育工作。当时我自己吃粮库发放的供应粮,家属和孩子们吃的生产队分配的口粮。秋后生产队分粮时,先可社员户分得籽粒饱满的好粮食,职工户分得“下风头”的瘪粮食。由于村子周围没有草原,家中烧火取暖做饭用的柴禾,就得在春季利用星期天,到生产队地里“刨茬子”,解决燃眉之急。

由于我算是参加工作了,我在生产队就没有了核定工分的权利。我所居住的生产队,村民们的劳动一天的工分仅合2角5分钱。我上班月工资是31元5角,也算是个“富户”了,农户们春季买猪羔子,要到我那里借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家已是五口之家,单职工,多子女,收入低。由于家庭负担重,我申请调入农垦建三江管局做教育工作,举家搬迁到建三江。

这时,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一次改天换地的大变革,我的家乡也随着历史前行的巨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形势大变,就像是睡狮猛醒,人们策马扬鞭,家乡迎来了巨变,原先名不见经传的村落热闹起来。村民生活大大改善了。家乡办起了砖瓦厂、木工厂、养殖场、蔬菜大棚等。大量外来劳动力来到了这个小村落,许多村民为此而感叹,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今天,想想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就在眼前,而今,看看背着行囊来到村里打工的人们,内心是那么的厚重。

这个小村落人丁也兴旺起来。没几年的时光,村民们推倒泥坯墙的房屋,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漂亮平房,室内外的泥地都成为水泥地,房间内拉起了天花板,干净,亮堂,电视、电话也逐步进入家庭,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大院都用红砖砌成了整齐划一的大院墙,院墙内家家户户都停放着几样新式大农机具。

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生活在这个小山村的人们,茶余饭后,一个个眉飞色舞地谈论着这一切,感叹,满足,激动和骄傲,都写在脸上,小山村的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赶上了盛世好时代”。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从此,农民种地国家不但不收税,还给农民发放种地补贴。为此,我写了一首七律诗作:

农业免税喜赋

安居乐业共欢欣,政策真优喜布文。

润雨滋禾新岁月,和风送暖锦乾坤。

国臻大治丰功在,民步小康富路存。

世纪龙元勤为本,农田免税得人心。

现在的小村落,已经找不到先前那个影子,居住着的人们,也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休闲。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些人家搬到城里去住,陪孩子读书。有年轻的男女到城里居住打工,开始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有不少的年轻人买上了小轿车,农忙时开车到乡下种地,真正意义上的村子,已经变成了劳作休息的“别墅”。只是时代的变迁,让我的家乡慢慢变得有人气起来,靠着勤奋与辛劳,靠着天时与地利,小村落才一天天好起来。

不是亲身经历,恐怕没多少人会知道,家乡小村落原先的样子,更不会去打听,曾经的农户们是怎样的艰难,怎样的辛劳,靠的是粘满泥土味的双手,靠的是那种要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靠的是大家对生活的希望,这一切都写在人们的额头上,挂在人们的脸上。

那年月为了活下去而来到这里,开荒种地,到现在的休闲生活,是这个小村落最直观的变迁,也是我家乡近百年来最真实的写照。

我儿子和儿媳结婚时,已是幸福的年代了,是奔驰宝马等几十台高档轿车组成的车队接的亲。新房是高楼,所有的家电都置备齐全。他们这一代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生活了。

我个人所经历的几个年代,从物质文明程度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啊!七十年代,我家的“三大件”是一台矿石收音机、两个锄头、三把镰刀。还有一整箱我们结婚时亲友赠送的各种版本的《毛选》和《毛主席语录》。八十年代,我家“三大件”是一块手表、一台缝纫机、一辆自行车。九十年代:一台收录机、一台洗衣机、一台14寸的彩电。本世纪初:一台大容量电冰箱、一台液晶大彩电、一台电脑,还有外出随身带上了电脑笔记本,住上了大楼房,所有的家电应有尽有了。

几次利用公休时间,回到家乡去转转,得诗两首:

回乡下

离家廿载小街行,父老乡亲握于迎。

碧叶摇风寻旧雨,银珠戴露忆初星。

林泉逸趣儿时梦,地角怀欣故里情。

顾念乡亲游子泪,倾心各诉尽樽铭。

故乡行

偕来喜住忆前尘,落落天涯一寸心。

早有邀朋当寄志,居然道访正宜人。

相安父老家乡美,互慰儿孙骨肉亲。

地迥天高增感慨,小村弹指换乾坤。

晚年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人事苍桑,城乡巨变,当年曾经在意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带着清香和甜蜜,带着遗憾和感叹,细细密密的涌上心头.感恩进步的时代、感激文明的社会、感谢科学的飞跃。

富锦故乡吟

离家数载旧情牵,一路车行绽笑颜。

不背时辰青四面,多合节气绿三湾。

小城春色开新宇,大阜嘉风改旧观。

已觉山乡成巨变,新村无处不桃源。

这山、这水,一起见证岁月的沧桑,见证世事的变迁,曾经为了生活,脸朝黑土背靠天,当年在这里劳作的人们,大概不会想到,山村的变化,如此的快速,如此的新颖,如此的真切。

富锦吟

文明大镇论功俦,改革春潮更醉眸。

市展宏图堆锦秀,乡随特色竞风流。

扶贫场上民心顺,促富途中国运遒。

跨纪小康驰骏骥,高擎科技为民谋。

小村落的人们,在满心喜悦的迎接习近平新时代的到来!

作者:张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