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下的阳光,带走操场上的最后一抹暖意,深吸一口温爽的空气,感到格外的惬意。

夜幕缓慢的降临了。面对着锦城大地上的最高学府——富锦一中的主教学楼,我似乎叠加在童话世界、神话世界、梦幻世界之中,心灵震荡,热血沸腾。那“勤恒诚朴”的校训大字,在灯光的辉映下,熠熠生辉,遒劲隽美,格外动人;参天成林的校树云杉,婆娑轻舞,低声吟唱,在诉说着曾经的撼轲苦辛,描绘着今日的气吞河山。当华灯初放时节,每间教室都映现出了莘莘学子身影。他们可能正在攻研某一道难解之题。

我无法言说,是什么力量让我心旌荡漾,如此痴迷?恍惚之间,思绪已在现实与过去产生,无须多说,母校一中,让我记忆的闸门,拂除布满尘埃的暗牗,拨开不见路径的荆丛,像绿荷一样缓缓打开。

“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如火如荼的一九六五年八月,我有幸考入了富锦一中,来到了这梦寐以求的地方。原富锦一中就坐落在今天市政府的位置上。是一座三层的砖木结构的楼房,坐北朝南。左边是三栋平房学生宿舍,后边是一长溜厕所。右边是一栋食堂连接一栋物资仓库。操场十分宽敞,黑土地铺垫着薄薄的一层沙土,几副篮球架和几副单双杠零落地散布其中。广场南是一条横贯东西的沙石小路,名为“战备路”,路南则为林场的苗圃。

主教学楼由于是砖木结构,地板都是木质的,而且每个班冬天都要靠烧煤取暖,所以时时,防火就放在学校安全工作首位。宿舍烧炉子,食堂烧炉子到处乌烟璋气,环境不好。每到冬天,江面结冻,每个班都要组织学生,拉着小爬犁,过江去打引炉子柴火,一个班一垛,一个冬天要打两到三次。宿舍都是大通铺,木板上垫上草垫,再在上面铺上炕席。晚上没睡觉前,屋里还比较热乎,睡着后,谁都不愿意起来给炉子加煤,到后半夜,炉子就灭了,屋内温度有时降到冰点以下。早晨起来,每个人的头发上都挂着冰霜,脚下的被褥冻得粘到了墙上。

学校的食堂也很粗陋,早晨是高粱米干饭,白菜汤;中午是苞米面发糕,偶尔吃一顿馒头,有一个稍微带点肉星的炒菜;晚上则是大碴子粥,咸菜。千篇一律,天天如此。怕缺乏营养,有时回家,妈妈就多用肉炒上一罐咸菜,让我带上,但狼多肉少,你总不能独自享用,大家都吃,几顿也就没了。

那时的学习条件与今天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班49名学生,二十五张木桌,两人一张桌。一张胶合板做成的大黑板,挂在讲台前,每两三天就要用墨刷抹一次。不要说使用电脑,作为高中学生每月才能到电影院去看一次电影。全校共同使用一间实验室,也只有上理、化课时,才能使用,一个学期每个班,使用也不超过三、五次。图书室由于面积小,藏书少,每天分批轮流开放,到点准时关闭,对学习辅助作用很小。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那艰苦的环境中,我们孜孜不倦,刻苦学习,每年都有近百人升入高等学府,奔赴天南地北,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可到了我们这一届,却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让我们荒废了学业,丢失了深造的机会。

今天,记录时间的钟表仍在,但已不知道它奔跑了多少个圆圈,带给我们的是箨冠滕杖,华发皓首。如果有谁能为我发一份超越的签证,我宁可去重过那纯真的学童时代,甘苦生活,补上那份还没有完成的学业。

我久久地徘徊在母校的周围,依恋着不愿离去。下晚自习了,穿红挂绿的莘莘学子们,高声说笑着,欢快地打闹着,拥出了校园,或步行、或骑车、或钻进父母的小车,奔向了各自的家门,把无限的幸福留给了苍穹。我羡慕他们,我祝福他们,是改革开放,带给了他们满满的收获,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迷人的月色就守候身边,拾起大半生,铺展开来,让我今晚的梦,定会气定神闲,让期待的愿肆意绽放,尽情翱翔。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磨砺和洗礼,今天的母校一中,以日月中天,蒸蒸日上,成为锦城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三江的名校,龙江的品牌。今非昔比,真的是“鸟枪换炮”了。

校园面积扩大,达到七千多平方,具备了高等学校规模;校舍巨增,面积已由改革前的几千平方,猛增到现在的两万四千多平方。有东西两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并建有宽敞、明亮的体育馆、艺术馆、食堂、锅炉房等必要设施;教育设备不断更新,各种实验室达到十个,计算机室四个,配备各种计算机一百八十八台套,多功能教育厅三个,蓝排球场十三个,体育器材若干;校园环境优雅,实现了校园建设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园林化、艺术化、教育化、亮化、绿化,成效斐然,高雅的环境,深蕴的文化,使学校宜观宜学,成为锦城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大靓点,成为富锦教育事业大发展、快发展的缩影。

我的三个孩子,都是一中毕业的学生。他们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就读一中的,谈起一中的巨大发展变化,他们都深有感触。现在已是市交通局局长的大儿子刘富帅,他是富锦一中八九届毕业生。他在校期间,喜爱广泛,是学校体育队、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分子。他说:一中与改革开放前比较,真是天翻地复般的变化,一年一个新台阶。别的不说,光体育设施,应有尽有。那像你们那时候,几副篮球架子,一副排球网,冬天顶多也就是溜溜冰场。你看现在,不光宜学、还宜玩、宜乐,真是天上人间。正像“富锦一中学生之歌”唱的那样:是一座科学的殿堂,一架知识的桥梁……菁菁校园,共度好时光。

现在的富锦第一中学雄浑、伟岸、挺拔、壮观,充盈着外在美,而且校园内涵建设,也绚丽多彩,内容丰富。

秉承校训:即勤、恒、诚、朴。

树立校风:领导作风为:务实、公道、和谐、高效;

教师教风为:高尚、博识、民主、艺术;

学生学风为:壮志、厚德、勤学、实探。

并且还编撰了校风四字经。经常吟咏,烂熟于心。谱写了“富锦一中学生之歌”,“富锦一中教师之歌”,广为传唱,催人向上。

“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中,共设有十八个班,初中十二个班,高中六个班。学生近九百人,教职员工不到一百人。一九八O年,停止了初中班招生,使富锦一中由完全中学校,变成了单纯的高级中学校。现有高中十三班,学生和教职员工一千多人。

时光穿越千山万水,岁月量度沧海桑田。经过历史的淬火,母校一中已获得了火的肝胆,山的骨架,行远登高,士尚在志,鹰扬全市,雄峙三江。

一步一顿悟,一步一沉思,我真觉得今天的一中有如一座巍峨的高山,挺拔、坚韧、庄严、热烈是您的特质,你吸纳一些才华横溢的风流雅士,为您摸索、为你奋斗、为你自豪,只为一次无撼的邂逅,与你相伴永远!你更像一条奔涌的江河,宽广、豪迈、奔腾是你的内容,你凝聚着社会的无穷,为你鼓噪、为你祝福、为你呐喊,不管前边几多艰险,永远气势恢宏,汇入大海。

伟哉,富锦一中!壮哉,富锦一中!

作者:富锦市老科协  刘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