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虽然是稀巴巴的事,但过于频繁的搬家也是一件烦心的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该搬的时候还是要搬的,由不得你来安排。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搬家。自打结婚后到退休前的30多年里,我算了算,正好搬了十次家,横跨了三个城区。多次搬家的理由倒很简单,主要是考虑子女入托、就学和接送方便,其次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

那个时代,分房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属于福利性质。盖房不易分房更难,是当时许多单位领导的口头禅。就好像许多人同挤一辆公交车那样,都在挤却都难上得去。分房也是同样道理“僧多粥少”必须有序进行,不得操之过急。单位分房一般要通过打分来确定。你资历深,分值就高,就有可能分到房。否则你靠边站,没有你的份。尽管如此企业分房矛盾仍日益突出。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来办。后来中央确定企业里的分房,由工会、职代会具体负责操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承担了这项繁重的任务。这不仅为单位党政领导排忧解难,也深受广大职工普遍欢迎。

过去,我和爱人曾多次调动过工作单位,但不管到哪里 ,我俩都有分房资格。可是由于我们资历浅,分房同属于相对弱势群体。即便拿到房,也往往是个小套,而且不是在最高一层就是在最低一层,人们戏称“顶天立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由弱势转为优势,最后有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住房。从而终止了因为频繁搬家而带来的烦恼。

初次搬家显得简单而清贫,当时除了单位配租的床和桌椅板凳及床上用品等零零散散的杂物外,几乎一无所有,只用一辆板车就拉光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一项项改革政策纷纷落地,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大家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里的装备开始增多,连搬家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搬家的工具由板车变成了汽车。到后来搬家公司的悄然出现,搬起家来那就更省心了。只要提前准备好大小纸盒和蛇皮袋,分类装包打捆,等搬家公司车队一到,呼啦一下就解决了问题。

每次搬家,亲朋好友都很关心,他们出力流汗,尽心尽责。但到后来却起了质的变化,“参战”的变成了“观战”的。十多年前我弟弟家搬家,我特意乘车赶到芜湖,准备为他出一臂之力。哪晓得他搬家比我家更快捷、更麻利。他提前把要搬的家杂搬到位,翌日一大早,弟弟领着我们往他新家赶,他的小女婿扛着一根竹竿,竹竿头上还扎条长长的红布带。这种创意,简洁明快,意味着家庭要常来常往,代代相传;也意味着今后生活红红火火、节节攀升。这些巨变都是改革开放的进程给我们带来的甜头。现在每当想起,心中总是美滋滋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住房制度由过去的“分”到现在的“买”,标志着传统的住房走到了尽头,从而工会、职代会完成了这方面的历史任务。伴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改善住房条件带来了莫大的希望和机遇。平心而论,购买一套称心如意的住房并不那么容易,不可触手而及,而要权衡利弊,量力而行。年青人购买新房,得到长辈的资助,是人之常情,但不能过多地依赖父母,更不能为难老人。如果现在住房的面积、地段、楼层、不理想、不满意,不能一步到位,那不要紧,可分步实施,大不了像我那样,多搬次家得了。

人常说,安居乐业,说实话我也不愿意折腾。但每次有了“简单”的搬家理由,我却又免不了会冲动,这也许是我内心有种强烈的对新生活的向往吧!每次乔迁新居都意味着时光的流逝,更见证了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现在,我是安居乐业,是否还会搬家,我无法预测,但我能肯定的是,生活会越来越好。

作者:葛元华,马鞍山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