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世事变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了时代的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让我们中国人振奋不已。耄耋之年的我,真真切切地经历和感受着改革开放40年赢来的丰硕成果。经济富裕,生活幸福,我家的变化,就是时代的缩影。

由黑白电视到智能手机,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回忆我上中学的那个年代,当涂县唯一的电影院(地址在当涂县城关老夫子庙),规模之大,气势之昂,在当时姑孰城关镇堪称一流。当涂人都知道,在那个娱乐匮乏的时代,电影可真是稀罕之物,偶尔能看到一次电影,那也是天大的娱乐享受。

上世纪80年代,电视还没普及,一般家庭很少拥有电视机。孩子们想看电视,只得早早吃好晚饭,到附近学校,工厂轮流占位置,去晚了,只好站在后面,虽然声音听不清楚,但仍然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过了几年,家庭条件改善了,终于有了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只是一台很普通的14寸黑白电视机,但已经让家人兴奋不已。每天,全家人总是开开心心地观看电视节目,那台14寸黑白电视机一看就是许多年,一直都舍不得更换。1998年,我家又换上了一台29寸的康佳彩电,如今60寸的高清液晶电视机也搬进了我们平常百姓家,让人们仿佛踏进了高清影院。那台曾经伴我们家走过多年的14寸黑白电视机,至今仍十分想念,那是当年我市第八中学(现在的安工大附中)校办商店,采用促销的方法,赊账的方式、分期付款买回来的。这台14寸黑白电视机就像一本历史书,记载着时代的变迁,携刻着时代的印迹,想起它,就让我回忆起当老师的那个年代,感慨万千。如今,每当我坐在自家明亮的客厅里看电视,想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迁,想到它们的昨天、今天、明天,这就是历史的见证、时代的缩影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机早已风光流逝。如今,亲朋故旧,同学同事,战友同乡都建立了微信群,在虚拟的空间里打趣戏谑、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大家尽情地谈笑人生。事实证明,我虽耄耋之年,仍在社团上班,与时俱进,奉献诗城马鞍山。力争不被时代淘汰,紧跟时代步伐,尽享人生晚年之快乐。

多少年,多少人,为了“居”这个梦想而努力,我也是。从最初的福利房、房改房,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房、产权房。人们不懈追求,改善了自己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40年间,我自己的住房完成了“小、大、优”的三级跳跃,正是因为这段置换经历,让我一生居住梦想,变成了现实。

1968年在向山四中结婚,婚房是学校分的一间8㎡的租房。因工作变动,我在市上山下乡办公室(后来的“五、七”小组)工作,搞学生下放,干部下放、居民下放。住房由向山搬到花山老新华书店二楼一间旅馆公用水池间的房子,那是用竹排隔起来的租房12㎡。后来,组织关心,家搬到当年八中学校附近的城建局食堂20㎡。再后来,家又搬到花山朱家岗小二楼31.5㎡。1978年,我再次搬到十四中学家属楼304室60.5㎡。这时我已是六口之家三代人。再后来,工作变动,家又搬到雨山区平山新村10栋605室79.3㎡。1993年,根据房改政策,我花了1.9万元把房子买下来,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一套住房,成了有房族,这是我平生“住居”的再一次跳跃。时隔多年,住了多年的住房成了老房。这时候儿女们亦长大了,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又成家又立业,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他们拿出所有积蓄,加上公积金,东拼西凑,置换了一套三房二厅二卫住房128㎡。居住面积增加了,生活环境改善了,可以说是我一生的“优居”晚年生活的享受。住房的更替,我家的变化,见证了40年改革开放的变化,“温饱已达,小康不远”。我是40年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目睹时代前进的步伐,目睹中国经济的巨变,民强国富。我为祖国而骄傲,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作者:博冉,牛渚诗词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