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主管科学和教育工作。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国科技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大好局面。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4月上旬,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就如何学习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会议提出:一、各级党委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立即掀起一个大学习、大宣传、大落实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热潮。二、进一步充实健全科技管理组织和科研机构,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三、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支持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四、下大力气抓好当年科技计划的完成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五、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尽快把全县科技工作搞上去。

此后,全县科研机构逐步恢复建立,科技队伍迅速发展壮大。1980年新泰县科技干部达到1986名,1980年至1983年有1572名科技人员获得技术职称。1982年各公社开始建立科协,逐步形成了县、社、村科技网络,科研活动和科普教育得以正常开展。

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是从破除“两个估计”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新泰的教育事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它搞乱了教育思想、搞乱了教师队伍、搞乱了教学秩序、搞乱了教育结构,整整耽误了一代人。要对教育领域进行拨乱反正,首要的便是破除“四人帮”在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的“两个估计”的谬论。“两个估计”的基本观点是,“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的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来,教育系统就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两个估计”抛出以后,教育事业更加混乱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泰按照上级部署,集中开展了对“四人帮”的揭批查运动,初步澄清了被“四人帮”搞乱了的路线是非问题。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率先批判了“两个估计”。1979年春,中央撤销了“四人帮”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彻底否定了“两个估计”。长期束缚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枷锁被打开了,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

当时新泰学校比例严重失调,小学普遍附设初中班,有的大队办初中,原有公办初中改为高中,使中学畸形发展,造成中小学师资和校舍紧缺,民办教师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在全县适当压缩了普通高中的规模,取消了一批小学附设初中班,集中合并了部分联办中学。到1983年,全县公办高中由1979年的20所调整到7所,初中由300多所整到112所,绝大部分小学摘掉了附设初中班的帽子。同时,狠抓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相继撤销了学校革委会,恢复校长制。各公社相继建立了教育党总支,学区建立教师党支部。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配备好学校的一、二、三把手的指示,在县委的领导下采取了从党政部门抽调、学校内部提拔和学校之间调整的办法,充实了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那时候小学生上学,你到农村看看,教室都是“黑屋子、土台子”。那些穷山区都在破庙里,有的在场院屋子里,大多数都是“黑屋子、土台子”。所谓“黑屋子”,就是找个老百姓家的闲院、破庙、场院屋子当教室,哪有正儿八经的窗户?没阳光可采。所谓“土台子”,是没钱买桌子,都是大队找泥瓦匠给孩子们泥的台子,两人一个,是用土坯制的,用泥板泥的。上完学,胳膊上、袖子上统统都是土,两手一摸,都是灰头土脸的。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用两三年或稍长一些的时间,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为落实这个决定,县委开了好几次会:大家一致认为,不用说这件事中央已有指示,就是拿咱自己应负的责任来讲,解放这么多年了,还让咱们的后代在“黑屋子”里、“土台子”上上学,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下决心解决“黑屋子、土台子”的问题,今后谁再有“黑屋子、土台子”就是失职!从下半年开始,一定要分期分批对农村中小学校舍和课桌凳进行改造。到1982年6月,已有相当的改观,除了几个三五户、十几户挂在山膀上的村子没有解决,其余的基本都解决了。同年6月2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文松和财政部副部长田一农带领参加全国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经验交流会代表共161人,在省教育厅长高维真和泰安专署副专员李润生陪同下,来新泰参观了7处公社19所农村中小学新建校舍,给予高度评价。1983年5月,新泰被评为山东省校舍建设先进县,并获奖励10万元。年底,全县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要求。

这期间,还稳步进行教育改革,普及小学教育,要求逐社、逐队、逐校加以落实。到1983年,全县建立实验小学1处,公社中心小学11处,学区小学55处。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6%。同时,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在普通中学调整的基础上,恢复改建了2所农业技术中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到1983年,全县向高等学校共输送1580名新生,向各类大专学校输送840名新生。对成人教育,组织了300多次的扫盲工作队,选拔2700多名扫盲教师,会同农村中小学教师组成了群众性的扫盲大军。到1979年3月基本完成了扫盲任务。技术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到1983年,全县常年性业余农民技术学校有121所,在校生总数5872人。通过各种短期培训班,培训出了大批农村急需的农业、林业、蚕桑、园艺、畜牧等技术人员,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

文化事业的恢复发展。1978年至1979年,县委根据中央和省委、地委的指示精神,平反冤假错案,平反被诬陷的文艺作品,恢复重建了文化组织和艺术团体。1980年,成立新泰县图书馆和博物馆,县文化馆成立艺术创作组;新组建了新泰电影院,刘杜、龙廷、楼德、官里、果都、汶南、翟镇等7个公社也先后建起了影剧院,全县有各类放映单位80多个,年放映电影达万余场。1982年,新泰县被省文化厅授予“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称号。


作者:许希亮,泰安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