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女孩实现“天使梦”

今年43岁的周月华,出生于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乡的一个农村家庭。在她出生8个月时,被医生检查出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并断定她左腿残疾,也许终生都将无法正常行走。这样的不幸无疑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但这并没有减少父母对这个宝贝女儿的疼爱。周月华从小也很争气,即使行走困难,见同伴们陆陆续续去上学,她也让父亲将自己送进小学校园,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

由于左腿残疾,周月华只能拄着拐杖艰难地行走,每当看着同学们在操场上活蹦乱跳时,她就从心底里无比的羡慕。

“妈妈,为什么同学们都能跑,我却不能?”小小年纪的周月华,有时候心里不平衡,便向父母倾诉。“孩子,因为你上辈子是天使,所以才会与众不同。”母亲总会抚着她的额头轻声安慰。“天使是什么样子?”周月华好奇地问。母亲就翻出一本画册,指着上面穿着洁白裙子的女孩说:“孩子,这就是天使。天使可要受尽苦难才能拥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从此,那本画册便一直陪伴着周月华成长,因为她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变成漂亮的天使,哪怕经受再多的苦难和磨炼。

随着周月华渐渐懂事,她也更加努力学习,虽然有时也会羡慕那些身体健康的同学,但从不怨天尤人,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天使,而那副拐杖就是让自己奔跑飞翔的翅膀。

就这样,周月华顺利上完了小学,继而开始上中学。这时,她也彻底明白小时候母亲所说的天使只是一个童话而已,好在这个故事一直激励着她坚强面对生活。也因为这个故事,初中快毕业的周月华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决定学医,毕业后做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

1986年,周月华凭着执着与认真,终于成了市里一所卫校的学生。由于向往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平时学习起来更加用功。对医学有了一些了解后,周月华又燃起了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病治好,用知识创造奇迹。

19896月,周月华结束了在卫校的三年苦读生涯,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开始了自己的求职之路。然而,她很快发现现实是残酷无情的。

原来,每次当周月华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招聘单位时,考官总会用一种很诧异的眼光看着她,甚至有单位领导直接当场告诉周月华不聘用身体不便的残疾人士。而许多单位即使勉强接收了她的简历,也是借故就将她打发走。求职四处碰壁,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周月华的梦想,她只得选择回到家中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

周月华所在的村子比较偏远,山路蜿蜓崎岖,偌大的村子有5000多名村民,却连一家诊所都没有。谁家有个头疼、感冒要看医生,都必须步行几个小时到镇上才能找到医生。有次深夜,周月华的父亲胃疼,躺在床上捂着肚子缩成一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看得周月华心如刀割。由于交通不便,一家人拖到第二天清晨才将饱受病痛折磨的父亲送往镇上的医院就诊。

这件事之后,周月华开始留意村民日常医疗的问题,通过和乡亲们聊天得知,许多村民都因为看病远看病难,导致了不应有的死亡。周月华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就是学医的,为什么不能开家诊所来帮助乡亲们呢?

周月华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诊所的场地就选在自己家的堂屋里,母亲拿出了家里全部600元储蓄,再加上她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存下的200元钱,购置一些必要的器具,然后由两个弟弟将药品从镇上背回家里。199011月,“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终于开张了。那天,周月华穿上白大褂,变成了一名真正的“白衣天使”。自己的所学有了用武之地,周月华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

幸福爱情为天使插上“翅膀”

尽管诊所的生意不错,但周月华并没有因此赚多少钱,因为她一直不忘自己开诊所的初衷,那就是为了方便村民。周月华的药品比镇上的医院开价便宜,遇到贫困的患者,她还只收成本费,甚至还常给一些有困难的老人免费治疗。周月华的仁义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大家口耳相传:“有病就找村里的周医生看,绝对不坑钱。”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其中的苦与乐也只有周月华自己能体会。许多时候,因为病人无法上门治疗,需要周月华亲自出诊去看病。由于身体不便,周月华明知自己可以拒绝对方的要求,但她想到患者正遭受病痛的煎熬,自己实在无法坐视不理,每次她会右肩挎着一个沉甸甸的药箱,左手拄着拐杖,风雨无阻地奔赴到患者家中。出诊时,她最害怕就是下雨、下雪天,天寒地冻不说,路面还容易打滑,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重重地摔倒在地。但她依然会赶紧爬起来,坚持自己救死扶伤的使命。

就这样,周月华靠勤劳的双手,渐渐改变了生活现状。这时周月华也到了适婚年龄,一些好心的媒人隔三差五上门提亲。可当得知她永远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后,就都没了下文。

面容秀丽的周月华,那时正值美好年华,除了身体残疾之外,她的心何尝不是与普通女孩一样,也渴望和憧憬着一份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但她也明白,因为自己的身体情况,爱情对她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在上天对周月华不薄,一份从天而降的缘分说来就来了。

1992年底的一天,周月华像往常一样出诊治病。正值寒冬,寒意沾着雨丝纷纷袭来,周月华穿着雨衣、拄着拐杖艰难地在山路上行走。由于患者家离诊所较远,周月华已经走了半个多小时,累得额头渗出了汗珠。周月华边走边想,自己万一哪天摔下山沟怎么办?这时,她一不小心踩到一块青苔,“咚”的一声摔倒在地。周月华忍住疼痛,挣扎着要爬起来。可由于左脚无力,她尝试了多次也没能站起来。

“来,我扶你起来。”突然,一只温暖有力的手伸到周月华面前。周月华一抬头,看到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儿,她顿时害羞得满脸通红。“谢谢你了。”“不客气,我叫艾起,刚从外地打工回家,家就住附近……”小伙儿一番自我介绍后,周月华也自在多了,两人相谈甚欢。最后,热情的小伙硬是将周月华送到了病人家里,才回家和亲人团聚。

这次偶遇,让周月华对艾起充满了好感,但考虑到自己是残疾人,她没敢多想。让周月华意想不到的是,正当她有意将艾起淡忘的时候,又有媒人登门说亲了。心情烦乱的周月华不想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打击自信心,她果断拒绝了。没想到对方一听着急了:“艾起多好个孩子啊,他不嫌弃你,你倒没看上他……”听说对方是艾起请来的,周月华窃喜不已,原来艾起也对自己一见钟情!这让周月华有些不敢相信。

几天后,艾起索性来到周月华的诊所,向他表白爱意。周月华决定先考验考验他。“我左腿有残疾,行动不方便,你为什么会喜欢我?”“因为你善良又美丽。我看到你摔倒在地上的时候,当时就有种想保护你一辈子的冲动……”艾起认真说着心里话,很快就将周月华感动得泪流满面。

从此以后,艾起经常往周月华的诊所里跑。虽然这对年轻人两情相悦,但还是有村民说闲话,称艾起只是一时冲动,不可能会和一个残疾人过一辈子。因此,周月华也打起了退堂鼓,但艾起却一如既往地跑诊所里来帮忙。后来,遇到周月华要出诊,他干脆当起了女友的“双腿”,背她出诊,常常引来村民异样的目光。好在艾起的行动感动了周月华一家人,大家开始替他们操办起婚事来。

1993年秋天,周月华和艾起在亲友们的祝福中,在村里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婚礼。婚礼上,艾起对周月华宣誓:“无论你的腿以后怎样,我都会背你一辈子,无怨无悔!”

艾起兑现了自己的誓言,每次背妻子出诊时不但没有抵触情绪,反而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艾起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妻子的“双腿”。心疼妻子的艾起,只要妻子需要行走的时候,他总会坚持背妻子,不肯让妻子受累。特别是每当周月华需要出诊时,艾起就会抛下手中的一切事务,背着妻子就向崎岖的山路走去。

有了丈夫的帮助,陡峭的山路不再是周月华出诊的障碍,这种生命共同体的生活模式,让夫妻俩的感情更加融洽。一年后,他们的孩子也来到了世上。为了补贴家用,艾起开始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在家里干起了养殖,将这个家经营得红红火火。

20年真情“感动中国”

因为有丈夫背着出诊,周月华的效率提高了许多。两人有困难一起承担,有快乐一起分享。

一次,周月华夫妇正在准备午饭,突然接到十里外的四坪村打来的电话,称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发心脏病,急需治疗。周月华挂断电话,立马叫上丈夫:“病人需要急救,晚了就不好了。”艾起一听,扔下厨房里刚下锅的菜,赶紧背上妻子就出了门。周月华知道心脏病的危险,但路程太远,她只得在丈夫背上不停地催促说:“快跑,怕来不及了。”艾起跑得满身是汗,每当感觉跑不动了时就想到有一条生命正等待着妻子去急救,于是又咬咬牙,坚持继续向四坪村跑去。

当艾起背着妻子赶到病人家时,他累得两眼发黑,快要晕倒了。好在经过周月华及时诊治,病重老人总算逃过一劫。临别时,在对方不断的感谢声中,周月华却有些不好意思地对丈夫说:“刚才要是慢了一步,老人就没有救了。老公,是你救了他一命啊。”艾起听妻子这么一说,除了感到欣慰外,也觉得自己同样担任着神圣的使命。

但并非每次出诊都这么幸运。儿子5岁那年,周月华和丈夫出诊时,因为病人太多,等他们回来已经是傍晚了。艾起背着妻子刚迈进屋门,就看到儿子坐在一片湿地上,哭红了双眼,屋里已经乱得一团糟。这时,夫妻俩才想起儿子独自一人在家,连午饭都可能没吃。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两人出诊时忘记端掉炉灶上装开水的锅,儿子等到中午也没见到爸妈的人影,饥肠辘辘的他干脆自己动手做饭。最终因为装满开水的锅太沉太烫,被儿子不小心打倒在地,手臂更是被溅起的开水烫掉了一层皮。看着可怜的儿子,周月华忍不住扑倒在丈夫怀里抽泣起来。

同样让周月华记忆深刻的还有几年前一个深夜,当时她和丈夫正在熟睡之中,突然有人不停地敲门。周月华打开门时,村民杨光照正焦急地站在门外:“我儿媳妇要临产了,求你去给我儿媳看看吧。”黑灯瞎火的,到杨家去的山路又十分陡峭。但周月华看到杨光照心急如焚的神情,没有丝毫犹豫,喊醒丈夫就出诊去了。

一路上,周月华提着药箱,丈夫背着她,两人仅凭着一个手电筒微弱的亮光在黑漆漆的山路上行走。地面坑洼不平,艾起只能凭着感觉踉跄着向前迈步,周月华一边给丈夫擦着汗,一边在他耳边提醒:“小心点儿,注意路。”尽管两人都小心翼翼,但朦胧的光线中,艾起一个不留神,脚绊到一块石头上,重心失去平衡的他瞬间栽倒在地上,将妻子甩了出去。周月华大叫一声,滚落到悬崖边,好在紧急关头她一把抓住了路边的杂草,这才没酿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周月华和丈夫好不容易赶到杨光照家里时,孕妇已经大汗淋漓,痛苦地叫着。周月华马上进入房间为孕妇接生。随着“哇哇”的清脆哭声,一个新生命顺利降临人世。“周医生,你真是我们的恩人啊!”杨光照激动得流着眼泪握住周月华的手说。

回家的路上,周月华又和丈夫一路说说笑笑,相互依偎着,完全忘了刚才经历的险情。其实像这样危险的出诊遭遇,周月华和丈夫不止一次遇到,但每次都奇迹般地死里逃生,他们也见怪不怪了。就这样,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出诊,为周边5000多名村民服务,一起走遍了附近方圆13平方公里的村庄农舍。

2007年,周月华的诊所成为北陪区城乡医疗救助定点诊所。

2009年,周月华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同时,周月华、艾起夫妇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虽然身上增添了不少光环,但周月华夫妇依然生活朴素,像往常一样出诊看病。随着附近几个村庄修通了公路,艾起还专门买来一辆摩托车,这样妻子出诊时就更加方便了。

2013219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周月华、艾起夫妻再次获奖。面对着鲜花与众人的掌声,周月华和丈夫的脸上平静而淡然。接过奖杯的那一刻,夫妻俩相视一笑时,那份相濡以沫的甜蜜写在了脸上,烙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