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仙吕洞·望海潮》,极写钱塘(杭州)的美丽繁华,其中有句曰:“重湖叠山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的重湖是指西湖,说湖周有隐隐青山,秋天的湖边有飘香的桂树,湖中有弥望无边的荷花。柳永把桂子作为杭州的一种代表性花卉指出,可见桂花在宋初的杭州已是相当有名气的了。宋代杭州籍女诗人朱淑真在她的《秋夜牵情》中也极为赞颂桂花:“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谁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推想桂花那时已来到寻常百姓家的“窗下”,已经名满钱塘了。

杭州在唐初就有植桂的记载,历经千余年桂事不衰,1984年,桂花荣获市花的称号。古老又年轻的杭州将植桂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大大发扬了。笔者前一阵在杭州盘桓数日,不经意中见到了桂树无处不在的身影。西湖边自不待说,就是在新建成的长达30公里的运河两岸绿化带,在星罗棋布于各个角落的公园和街头绿地,在一条条僻静的小巷深处,甚至在无数个居民小区的屋角墙拐和绿化区,都可以极容易见到或多或少的桂树正蓬勃生长着,圆球形的树冠投下一地浓荫,密密匝匝闪耀着光亮的叶片伸展着它的锯齿,在叶腋中,生长着一簇簇金黄的橙黄的淡黄的细小的花朵。古人说桂花树是仙人赠送凡间的礼物,“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确实,难以匹敌的桂花浓香将杭城要熏醉了!在杭州,已穿越数百年时空的桂树为数不少,似一个个阅尽沧桑的老人,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杭州桂事之盛,首推西湖西南边的满觉陇。“陇”者,山间夹道也。这里是南高峰与白鹤峰夹峙下的一个小山村,在石屋洞与水乐洞之间,因晋代建有满觉寺院而得名。数百米山道两旁,200多户居民的屋前屋后,遍植7000多株桂树,其密集度别处罕见。中秋前后直至农历十月中旬,满陇桂树悉数开花,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秋风拂过,满陇响着淅淅沥沥的声音,小米粒般的桂花便簌簌落下,宛如降下桂花雨。若遇露水大点儿的早晨,风过去桂花和露滴同落,那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桂雨了。在满觉陇,笔者见村民在桂树下摆了几十张上百张桌子供游人赏桂吃饭品茗,几乎座无虚席。游人们泡上一壶西湖龙井,或打牌找乐,或海侃神聊,有的索性闭目养神,任桂花洒落茶杯,成一杯桂花茶。我见到一位中年女士斜倚桂树闭目静养良久,双肩落满花朵,待她睁眼后上前搭话,哈,是来自合肥的一位白领,大老远驾车来为的是享受“沐雨披香”的好滋味。她已经第三次在国庆长假来满觉陇了。满觉陇现在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在杭州,其他桂树相对多的地方,如杨公堤、灵隐、九溪、玉皇山、植物园北门、杭州花圃、长桥公园、花港观鱼等处,也极容易看到前来寻找沐雨披香感觉的人,前来赏花兼眺湖光山色的人,有杭城本埠市民,更有天南地北的旅人,其中不乏专为领略杭城桂雨的发烧友!

有千余年历史的护城桂事已积淀成一种优美的文化。关于桂花有不少神奇的民间传说,有托物言志的咏桂之作。苏轼《八月十七日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借桂花之高洁颂扬友人,兼喻自己耿介的品格,是咏桂佳作。请看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女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寄寓着她对人世的评判。

杭州桂雨,天香秋光,美不胜收。桂花在杭城因为历史久远,种植广泛,因不同凡响的风光,为百姓们普遍认同和赞美。走进了他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市民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和品位的一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