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4年退休的普通教师。改革开放四十年,我没有能为改革开放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我参与了改革开放,我见证了马鞍山市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我欣慰、我骄傲、我自豪。

我见证了马鞍山市通往全国的交通巨大变化

1970年2月,我从凤阳乘火车到南京浦口,过轮渡到下关,载坐火车到马鞍山,用了14个小时,又乘3路公交到向山,整整被折腾了16个小时。没办法,我是被分配来的,只好在这里生存下去,工作下去。

之后,我很少回凤阳。交通、交通,交而不通。父亲临终,我收到弟弟打来的电报,紧赶慢赶,花了14个小时,见到父亲时,他老人家已经闭目了。

现在好了,我回故乡可以乘直达汽车,可以乘动车或高铁,虽然下车后要换车,但总共就三个小时。如果全家都回凤阳,我们就开私家车。

公共交通大变样了,我个人也富裕起来了,这是我第一见证。

我见证了马鞍山市教育事业的迅猛变化

我到马鞍山市后被分配在农村学校,我只能用破破烂烂来描述我所任教的学校。1996年春我以向山区政协委员的身份考察了郊区中小学,在总结发言时,我仍然用破破烂烂四个字来描述我所考察的农村小学。

改革开放后,教育也面临改革开放。八十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学校迫切需要一改重点是基础教育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参加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研讨会,于是我向教育局宣传科争取到了《马鞍山教育》报一个整版,我写出了《筹建马鞍山工业学校的构想》、《中专生要完成三个转变》以及宣传原市第十中学教学和教育成果的文章,为将十中改为工业学校造势。不久安徽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十中改为马鞍山工业学校(中专)并正式挂牌。三十年来马鞍山工业学校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中等专业人才,其中半数以上成了单位业务骨干,还有的考取国家公务员,进入政府管理层。

我退休后,大约在2005年、2015年我有幸两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参观市教育新发展的活动。我们先后参观市区、当涂县部分中小学,2016年去了和县、含山参观部分中小学。这让我大开了眼界。校舍崭新、整齐、宽敞,室内课桌椅整齐,配备了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教学设备、试验仪器、各种图书。师生精神面貌完全不再是七十年代那种“教不愿教、学不愿学”的样子,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比率逐年上升。那时我很感慨,用了毛主席诗词“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作为我发言时的结束语。

教育迅猛发展。那时,我两个孩子都未考取大学,现在我的孙女考取了一本大学。这是我第二个见证。

我见证了马鞍山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

1993年下半年,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受学校委托,带刚考入我校的新生参观马钢高速线材厂和马钢车轮厂,让学生感受什么叫现代化工业。带领我们参观的厂领导说,这些设备都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的。那“高速”的程度是我无法想象。我的眼睛来不及转换,火红的钢水就变成了成品。据说这些成品大部分远销国外。马钢不再是仅仅生产生铁和钢锭的工厂,它大大提升了马钢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

退休后,我不是蜗居在家里,而是主动融于社会。除做点社会工作,就是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我深切感受到我们的马鞍山市是一座潜力无限的未来城市,不再是“全市保马钢、马钢促全市”,而是善打“组合拳”的新城市。

马鞍山长江大桥的通车使一江两岸通途,在大桥的南岸,我看到了郑蒲港将建设成长江北岸唯一的亿吨级深水良港,国家一类口岸、海轮已经驶进郑蒲港。

我去过马鞍山市一级国家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被国台办授予全国唯一对台合作基地。这些新词、新名,我闻所未闻。到过这些地方,我深切感受到“聚山纳川”必将“一马当先”。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马鞍山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水平。这是马鞍山人的荣幸,这让马鞍山人每一个微笑都绽放着幸福、传递着马鞍山人的梦想。这是我第三个见证。

“天门中断楚江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马鞍山的“马”成了一匹“飞马”,她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们改革开放后的马鞍山是啥样!


作者:时万贵,马鞍山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