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富先修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古往今来,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道路可以影响一处族群的进化进程;道路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道路可以影响一方人民的生活质量。千百年来,人们期盼有条方便快捷的道路而翘首以待,又有多少人为修路而付出惨重代价。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发出了蜀道难行的千古感叹。有条好路一直是人们心中的期盼。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道路,晴天坑坑洼洼,尘土飞扬,雨天拖泥带水,寸步难行。人们因难行的道路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山区,因崇山峻岭的阻隔,交通闭塞,生活、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土特产品运不出去,路一直制约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进程。人们想路、盼路、望眼欲穿。
到了七十年代,路况比五六十年代有了明显好转,城际之间有了沙石公路,乡村道路也有所拓宽。但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那时,我是一名拖拉机驾驶员,对难行的道路深有体会。那时候,社会上的汽车保有量很少,薄弱的运输能力满足不了社会运输的需求,需要农用拖拉机予以补充。我每天开着拖拉机从忻州往太原太钢、重机等单位运送砂石。坑洼不平的公路,尘土弥漫的环境让人难以承受。晴天,满面灰尘;雨天,泥水四溅。一天下来,颠簸得腰酸背痛,浑身的骨头像散了架子。有好多县级公路几乎没有桥梁,有一次,开车去静乐县杜家村拉煤,云中河河水暴涨,拖水过河,拖拉机深陷河中。眼看河水越来越大,滔滔激流卷着波浪无情地冲向机车,大有吞掉机车的趋势,急中生智,将拖车摘开,主机刚刚上岸,滔天巨浪将拖车掀翻,让我浑身直起鸡皮疙瘩。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我成为一名管车干部。道路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平展展的碧油公路取代了砂石公路,人们出行方便多了。
九十年代,太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是山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山西人们修建的一条改革路,开放路,致富路,希望路 。太旧高速公路横贯山西晋中广大腹地,是山西省通向京津冀及沟通东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公路干线,对于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山西省后来的经济发展与腾飞有目共睹,功不可没。通车以后山西人们欢欣鼓舞,热情有加,纷纷去往那里浏览。我所工作的乡政府组织全体干部参观太旧高速公路,同志们为穿山越岭,宽阔平坦的太旧路而惊叹,立志弘扬太旧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进程,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的速度迅猛发展,突飞猛进。大运高速公路,忻阜高速公路,忻保高速公路、长临高速公路……一条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了南北贯通,东西纵横的高速公路交通网,人们再也不用为出行难而感叹。千百年来的期盼今日得以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倾斜三农,关注农村。村村通的政策惠及了数以万计山西农民。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都修筑了标准的水泥公路,村民们再也不用望路兴叹了。村村通工程造福山西农民,推进了农业发展进程,,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老区、山区彻底摆脱了闭塞自封的交通现状,昔日天堑变通途。外面的生产、生活资料畅通无阻地运进山区,山区的土特产品源源不断流向城市,深藏山区的自然美景得以开发,推进了旅游事业发展。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发展道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新农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喜看今朝,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覆盖全省全国,人们再不会有《蜀道难》的感叹。改革开放的道路强了国家,富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是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作者:岳玉根,忻州市忻府区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