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曾经特别制作了一档节目,名叫《“生”于1977》。看过之后,无限感慨。是啊,像我们这样被称作“77、78”群体的人,是1977年使我们获得了新的人生,是改革开放开启了我们人生新的旅程。
四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看,是两件事情使当时的青年人获得了新生。一件是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一件是陈景润勇攀科技高峰,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的世界领先成果的发布。
在高考制度中断的十年里,全国中学毕业生达3000多万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600多万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角角落落。四十年前那初冬的早晨,随着收音机里“取消大学推荐制,全面恢复高考”消息的正式公布,唤醒了那些已经扎根农村,成为新农民,回城、招工、上大学成为梦想的青年人泯灭已久的大学梦。那年的寒冬时节,全国来自田野、森林、矿山、车间里的12个年级、570多万名考生,涌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考场。1978年春天,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出现了27万多名中国高等学校里非常特殊的一届新生。他们中,小的刚刚中学毕业,才十七八岁;大的已娶妻生子,有的已步入中年,呈现出兄弟一起中榜、夫妻共进校门、师生同在一班的奇特景象。当年辽宁高考状元韩大卫,兄弟五人全部金榜题名。陕西的一位考生,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这在中国的高考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这一年,我们山东省有考生80多万人,计划录取8000人,实际招生近万人,录取比例为80:1。我们沂源县报名考生近万人,被录取134人。
陈景润的研究成果和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振奋了青年人的民族精神,激发了青年人报效国家的火热情怀。特别是1978年春天,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发表,极大地引发了亿万青年为中华崛起而发愤读书、刻苦学习的高涨热情。
因此,有人把1978年称为中国青年的“复活节”!
我上小学的那一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6年我高中毕业不久,“文革”也结束了。所以,在上学期间,我一天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学习过。
中学毕业回到农村,我担任了村(那时称大队)团支部书记,带领着一帮子由大姑娘小伙子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在广阔天地里挥镐扬锨,战天斗地,已经干了近两年了。1977年刚入冬,突击队里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就肩背铺盖卷,手推独轮车,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公社组织的改河造田会战工地。那里,红旗招展,喇叭嘹亮,歌声震天,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大姑娘小伙子们高唱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歌曲,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你追我赶。他们凿山石,搬石块,砌河坝;挖土丘,运土方,造良田。我清楚的记得,那是一天下午,在煤矿当工人的父亲,骑着他那辆“大金鹿”来到工地上,把我叫到一边,说:“恢复高考了,人家都复习开了,咱也回家复习去吧!”我说:“活干的好好的,复习啥啊!”“能考大学了啊,考上了能吃‘国库粮’啊!”一听能吃“国库粮”,我心里痒痒了。于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火热的工地和那群朝夕相处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回家了。在老家那间冰冷的草屋子里,点灯熬油地待了一个多月以后,参加了那场空前绝后的考试。来年刚一开春,我就背起铺盖卷儿,在青年突击队那群大姑娘小伙子羡慕的眼光护送下,告别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小山村,重新踏进了向往已久的校园。像父亲说的那样,吃起了“国库粮”儿。四十年过去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岁月流逝,我也由一名农村孩子,逐步成长为机关工作者、部门负责人,优秀共产党员。现在,离开了工作岗位,回归家中,含饴弄孙,享受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古人说;“三十年曰一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还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才。”词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四十年过去了, “77、78”群体不乏江郎才俊。历史亦成就了这一代风流。有媒体称,以“77、78”为名的这个群体,在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扮演了新思想的传播者、旧秩序的改革者、新体制的维护者三种角色。他们活跃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铸造辉煌,引领时尚30多年。他们的成功,就像人们总结的那样,不在知识,不在年龄,而在精神。这是一种落入底层社会、过早承载人生苦难、洞悉人情世故、强烈渴求改变身份现状而又能屈能伸的坚忍奋斗的精神!
前一阵子,参加同学们组织的入校40周年聚会,同学们大都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是啊,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间的流逝,“77、78”群体将不再引领潮流,将不再博击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但是,一代人的“重生”“77、78”群体所呈现的独特景象,将永远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那种以吃苦相许、以磨难自勉的坚韧精神,那种为中华崛起而不懈奋斗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作者:张光福
沂源县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