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8周岁,建国前参加工作。我目睹经历了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然后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1978到2018年,40年春风化雨,40年跨越腾飞。回想这40年的风雨里程,确实感受到了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改革开放40年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面我就从自己从事水利工作的几方面缩影来说下改革40年来水利行业的变化。

首先是在河道清淤工程方面:过去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清淤工作基本都是全靠铁锹挖土,人拉肩扛的纯体力劳动。每逢秋冬季节的水利大会战,各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工地现场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举目四望,处处人头攒动,酣战声不断,场面甚是壮大。那时虽人员多,但效率低,耗时长。而现在一人操作着一台挖掘机,就能解决整条河道的清淤工程,即使下雨也能照常工作,不仅省时、省力、还节约了资金,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其次是在河道测量方面:过去进行河道测量,需要从各科室抽调好几十人分组工作,有前站拉尺测距的,有打桩定位的,有记录河道沿岸情况员及看水准仪和数据记录人员,以及多个竖水准尺的。一条河道需要十几人测量好几天。完工后还要手工绘图,计算出土方来,工作量很大,常常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

但现在测量,基本都使用了全站仪,只需三四人,一台设备就替代了过去的导线、打桩等十几人的工作,而且内页画图也直接联网在电脑上完成,不但效率高,而且质量好。

其三在信息化工程方面:水利行业担负着全县防汛的重任,每逢汛期,水利职工思想上的弦都是绷得紧紧的。由于过去的雨量统计都是各乡镇通过读取雨水刻度杯数据后上报,不仅数据不准,而且上报也不及时。对当时的雨情不能准确及时的掌握。因此为防止发生水灾,每当刮风下雨时,作为水利行业的职工都是身穿雨衣巡视在全县各河道上,随时观察雨情的变化,及时提闸放水,预防险情的发生。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工程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如今的水利行业也实现了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雨情信息。通过视频监控就能掌握闸前水位。再也不像过去那样没有重点、无的放矢的到处巡视。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为汛期获得及时准确的雨情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减少了灾害险情的发生。

水治则天下宁。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老赵牛河、六六河、邓金河……一条条安澜的河流见证了水利40年的辉煌成就;桥、涵、闸、钢坝……一座座水利工程筑起了我县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

其四在水利工程设施方面:过去农民的收成基本靠天吃饭,如果当年风调雨顺庄稼还有收成,赶上受灾的年份也只能望尘莫及,望天兴叹。

那个年代的水利工程少,既没有先进的灌溉技术,也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农业灌溉条件差,农民浇地也是大水漫灌。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水利事业的关注和重视,水利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因此近几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落实,水利投资逐年提升,大大改善了我县的农业灌溉条件和水利工程配套设施。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县农田灌排条件持续改善,抗御旱涝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逐年增加。粮食连年增产增收,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今天的齐河,河道纵横交错,园田成方连片,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新格局。喷灌、管灌、井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模式已逐步替代了过去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

这几年兴建的水利建筑物工程也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拔地而起。遇水架桥,逢旱井灌。水利事业不仅服务于农业,而且水利景观建设在县域内也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倪伦河评为德州市水利风景区,大清河近期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每到傍晚,华灯初上的夜景更是迷人。倪伦河畔绿树成荫、碧波荡漾,夜晚跨河的石拱桥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的映衬下,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光彩夺目,格外气魄。湖面倒映着岸边斑斓的彩灯,在风的吹拂下,泛起了鱼鳞般的涟漪,让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大清河更是我县人民的挚爱,曲折蜿蜒的河流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竹林片片,亭台楼阁相互辉映。岸边的沙滩区更是孩子们嬉戏玩闹的乐园。跨河的大清桥雄伟壮观,站于桥中,举目四望,耸立的齐州塔、石碑篆刻的文化长廊、平坦开阔的体育公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尽收眼底……

兴水利,除水害,盛世治水翻开崭新篇章。40年水利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科学治水方略不断完善,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民生水利带给百姓越来越多实惠,水利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解水利、关心水利、支持水利。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已经走出很远,不仅感慨万千。岁月沧桑40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40年,更多的不是为了回忆昨天,而是为了面向明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40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新的征程任重道远。有40年辉煌成就奠定的坚实基础,有40年治水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将得到可靠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水利格局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防灾减灾:筑牢安全屏障

兴修水利:夯实发展根基

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

科学探索:完善治水方略

展望未来:水利任重道远


作者:徐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