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核算体制。因统的过死,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队长敲钟,社员出工”,“上工一窝风,坐下一个坑”,社员干活打呼隆,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男劳力一天记十分或七分,女劳力一天记八分或五分,一个工值一毛左右。社员口粮“够不够三百六”,丰年还过得去,以遇灾年,要靠国家救济,节衣缩食混日子。集体积累少或基本无积累,外债累累。就是这样,许多人还争着当干部,都想占集体的光。社员说,“喂肥一个再换一个,都一个样。”反正没有社员的好。社员对集体失去了信心,生产队也缺少向心力、凝聚力。农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是老样子,社员衣着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房屋破旧,家具基本还是“解放牌的”“几十年一贯制”;街道高低不平,曲里拐弯,多为土路,雨天泥泞难走;胡同狭窄,大一点的车根本进不去,有的还是半截;粪坑茅厕遍街道,夏天臭气难闻,苍蝇满天飞,卫生条件极差。群众要求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与日俱增,愈来愈强烈。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农村迎来漫天朝霞。各级都在议论改革,群众在窃窃私语。当时,农村如何改革,从哪里插手,议论纷纷,是生产队内部改革,是分田单干,还是包干到户?对此,不少人有顾虑,有怀疑,那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吗?齐河县委、县革委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县委又多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为慎重起见,县委决定在农村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在全县推开。确定在领导班子比较强的大张公社试点。时任大张公社党委书记孔庆礼,接到县委指示后,立即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部署,选择大队党支部领导班子比较强,群众基础好,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大张大队和北王大队搞包产到户试点。公社选派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组驻队蹲点,每大队3到5人,帮助工作。两个大队党支部连夜召开大小队干部会议、群众代表会议,商讨办法。最后召开全体社员大会公开方案,会场炸开了锅,反复讨论的结果,确定把生产队土地按优、良、差分片划等,按人均摊,编号抓阄,麦田地地随人走。因村庄周围土地等级差别较大,一户分到少则八九块,多则十几块,东西南北洼都有地。经过半月多的工作,生产队的土地全部分到户。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群众高兴地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同时,将生产队所有的林木、果园、工副业等全部包到户,牲畜、农具等作价分配到户。分到土地的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异常高涨,精耕细耙,施足农家肥,选种优良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麦秋两季获得大丰收。小麦亩产300斤左右,玉米亩产400斤左右。社员笑容挂在脸上,直竖大拇指。秋后,大张公社党委在全公社推广大张、北王大队的经验。对大张、北王两个大队的做法,社会上也议论纷纷,有的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还是社会主义吗?”

1980年,大张公社粮食亩产195公斤,总产715.7万公斤,比1976年分别增长29.2%、26.1%。

我时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按照县委指示精神,我组织调查者到大张公社调查总结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做法,经过一星期的深入调查采访,写出调查报告,呈报县委,县委立即转发到各公社党委。县委并在大张公社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推广大张公社的实行生产责任制成功经验。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县推开。至1982年,全县普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年,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3387个生产队,包产包干到组的37个生产队,包产包干到户3350个。

在经营体制改革全面胜利的基础上,1983年,齐河县委、县政府又大胆的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改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这不仅让农民粮食缸满囤溜,还要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农村的不断改革,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盖新房,娶新娘”比比皆是。有的户房屋翻盖几次,盖了又拆,拆了又盖,标准一个比一个高,样式一个比一个更新颖。房屋高大敞亮,窗明几净,屋内水泥地面,破桌子换成大沙发,三开门的立厨铮明漆亮,过去年轻人结婚的三转(自行车、缝纫机、钟表)一提溜(收音机)改为电视机、录音机、WCD,,彩礼也由几百元变成万(元)里挑一。那真是事事都在变,一天一个样,可谓翻天覆地,“鸟枪换炮”了。

1990年版的《齐河县志》,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后的变化,是这样记载的:

1978~1985年,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具体有十大变化。

(一)农业总产值连年大幅度增长。1978~1985年,农业总产值的递增率为13.26%。1978年农业总产值为12872万元,1985年为30750万元。

(二)粮棉产量成倍增长。1985年粮食总产308940吨,是1978年的1. 54倍。1984年棉花总产49050吨,是1978年的65.58倍,1985年根据上级指示,调整种植面积,减少10万亩,棉花总产25255吨,是1978年的33.77倍。

(三)多种经营总收入大幅度增长。1978年为3508万元,1985年为21079万元。

(四)乡村企业大发展。1978年乡村企业处数1318个,1985年为5187个;1985年总产值为9813万元,1979年为2578万元。

(五)人均纯收入翻番,人民生活显著提高。1978年为51元,1985年为447元,是1978年的8.76倍。人均口粮1978年是201公斤,1985年为400公斤。

(六)农村总动力翻番。198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66127千瓦,比1978年增长2.25倍。

(七)大牲畜存栏量翻番。1978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4.09万头,1985年为8.23万头,为1978年的2倍。

(八)向国家贡献翻番。1978年向国家交售粮食29065吨,棉花509.35吨;1985年交售粮食36873.85吨,棉花21618.1吨,分别为1978年的1.27倍、42.44倍。

(九)农贸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7461人,至1985年已经发展到7113户,从业人员10888名。

(十)农村储蓄成倍增长。1978年农村储蓄总额439万元,1985年为6440万元。”

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中央1号文件,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又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卯足了劲,向土地要粮要钱。加上以后的几个中央1号文件,更使农村改革不断深入,真是一步一层天,农民的日子锦上添花,“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变为现实。

今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社会主义指导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郝德禄,原齐河县人大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