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每当我听到这优美悦耳的歌声,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那美丽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古老的黄河西岸。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从小喝着黄河水,是黄河这条母亲河养育了我,也养育了千千万万的黄河儿女。听老人讲,解放前的黄河是一条害河,每次发大水,黄河就向一条肆虐的黄龙,咆哮着,翻滚着,冲破堤坝,淹没良田,冲毁房屋。黄河岸边的人民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苦不堪言。旧社会的黄河史,成了两岸人民的血泪史。
解放以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号召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沿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桥闸,筑堤坝,除害兴利,硬是用小推车筑起一条几千公里长,几十米高的防洪大堤。几十年来,黄河儿女在大堤上植树造林、栽草植被,使千里大堤变得树木浓郁,绿草青青,野花遍地。远远望去,巍巍大坝,弯弯曲曲,就像一条绿色的巨龙,紧紧锁住滔滔的黄河。这绿色的巨龙,可与万里长城比美,是千百万沿河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沿黄人民艰苦治黄几十年的铁证。
记的小时候,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造成黄河背面渍水,致使黄河岸边土地大面积碱化,粮食连年歉收,人民生活极度贫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涝了收蛤蟆,旱了不打粮。”正是对那时沿黄土地的真实写照。我们村也和广大沿黄村庄一样,人们穿的破衣烂衫,吃的树叶草种,终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生活。
后来,黄河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兴修水利,引黄灌溉,改良土壤,大大缩小了土地碱化面积,使昔日白茫茫的盐碱地上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黄河岸边,似滴滴甘霖滋润着黄河儿女的心田。农村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他们合理利用土地,搞好综合开发,实行科学种田。改碱种稻,栽藕养鱼,把盐碱涝洼地改造成了沟成网,地成方,条条大路树两旁,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沿黄人民调整农业结构,大搞植树造林,进行林间养殖,打造绿色齐河,家乡的天更蓝了,水更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更高了,我们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秋时节,站在村东的黄河大堤上,举目远望,但见村庄周围一排排白杨树遮天蔽日,绿浪翻滚,鸡鸭欢唱,蘑菇飘香。村西那一望无际的稻田在微风的吹拂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浩瀚的大海,翻着波浪,闪着金光,飘着稻香。俯首近看,在临近大堤的地方,是一个上百亩大的水库。库水清清,水平如镜,成群的鸭鹅在水库里嬉戏。他们忽而潜入水中,忽而浮出水面,远远望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水在动,“花”也在动。水库周围是一个连一个的鱼塘和藕池。鱼塘里不时有几条调皮的鲤鱼跃出水面,像一个个技术高超的跳水运动员,在空中翻个跟头,又落入水中,激起朵朵水花,形成一个个涟漪。池塘里翡翠般的荷叶,如一个个大玉盘,一个挨一个,把水面遮了个严严实实。那一朵朵红的、白的、粉的荷花,像一个个身着艳装、亭亭玉立、而又害羞的少女,偷偷躲在片片荷叶之间,只留给人们一个朦胧的倩影。金黄的稻子,戏水的鸭鹅,碧绿的荷塘,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家乡人民的经商意识愈来愈强。特别是近年来,在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行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经商办厂,多种经济齐发展。仅我们村就办起了石灰厂、地毯厂、养鸡场、木材加工厂等十几个厂子。特别是村主任开办的木材加工厂,他们从外地引来资金,购置了木材加工大型设备,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加工三合板、五合板和中密度板,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年销售收入近亿元,上缴利税500多万元。农产品绿色通道的开通,激发了村里200多户运输专业户跑运输的积极性。他们进北京,跑省城,源源不断的将新鲜蔬菜、牛羊肉、鸡蛋等农副产品送到大城市,既丰富了城里人的菜篮子,又赚到了大把钞票。年人均收入由过去的二三百元增加到一万多元,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昔日那低矮黑暗的土屋和坑坑洼洼的街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整齐的二层楼房和一条条宽广平坦的柏油路。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电杆成行。家家装电话,人人有手机,户户自来水,村里通公交,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黄河岸边崛起。
清晨,我站在家乡的黄河大堤上,只见旭日东升,霞光灿烂。千里大河金滔滚滚,万亩杨林绿浪涛涛。望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情不自禁的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充满明媚的阳光。”
作者:马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