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她大气、细腻、深情,炉火纯青。
生活中,她简单、安静,不张扬、不外露。
有人将“程派”艺术形容为“一幅工笔画,细细勾描,线条繁多”,特别是在忧愁、伤感或失落时听听“程派”,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今梨园,张火丁被誉为“程派青衣第一人”。她突出程派庄美、纯正、深沉、凝重、幽远个性,还有自己独特高雅的演唱风格,受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观众的喜爱。
“工作中精彩,生活中平淡”,这就是张火丁。 “程”才之路:从屡试不中到走红梨园
张火丁祖籍山东章丘,张家闯关东到了吉林白城。家庭环境使张火丁很早就开始学唱评剧。
20世纪80年代初,因父亲工作调动,举家在河北廊坊落户。哥哥张火千当时已是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学生,哥哥的言行对张火丁日后从事京剧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张火丁身在评剧团,心却在京剧上。看到女儿渐渐长大,父亲越来越焦急:女儿没心思学评剧,得赶快上戏校学京剧。可是,张火丁似乎有意在接受命运捉弄,几度报考艺校都未能如愿。
一个偶然机会,张火丁的父亲看到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办的刊物《剧坛》上,有篇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马超告别舞台到天津戏曲学校作校长的介绍,便鼓足勇气写了封长信给马超。马超看信很感动,看她条件还可以,就破例收她做插班生。
15岁的张火丁成为天津戏校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当时惟一的自费生。当年,对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每年650元的学费绝不是小数目,但张火丁的父母承受了这一切。戏校三年,除了吃饭、睡觉,张火丁基本上都在练功房度过。别人半年学一出戏,她三年学了30多出戏。”
班上一个尖子生忽然生病,休学回家。平时教带这个学生的孟宪嵘老师因此空下来。张火丁找到孟老师,诚恳表达求学意愿:“我知道自己条件不突出,但我真的很想学,也会好好学。”张火丁的执著打动了孟宪嵘,愿意有空时教她一折《春秋亭》。就这一折《春秋亭》,张火丁在随后学校汇报演出上技惊四座,令孟老师对她另眼相看。从此,她也与程派结下不解之缘。
1989年毕业时,不出所料,别人都分进剧团,走上舞台,而她却无处可去,这对18岁的她无疑又是个巨大打击。但她没气馁,几个月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京剧团。
北京这片文化沃土,使她很快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她那忧郁淡雅的独特气质,低回婉转的唱腔,在北京舞台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就像她的名字,她“火”了。
立雪“程”门:为艺术创新插上“翅膀”
1993年,经中国京剧程派研究会推荐,张火丁正式拜在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得意弟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门下,成为赵荣琛关门弟子并得其真传,领略到程派艺术精髓。
张火丁因演出《八女投江》而被借调到中国京剧院,1995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艺术的最高殿堂。张火丁如鱼得水,荣誉也接踵而来:到中国京剧院当年就荣获“五个一工程”表演奖,1996年被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推荐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1999年摘取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优秀青年专家、杰出青年、高级专家称号。
1998年3月,张火丁被挑选,作为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到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张火丁记得,2001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在出席第二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典礼时送给大家的12个字:“勤学苦练,继承创新,德艺双馨。”在她眼里,京剧演员应当立志献身于京剧艺术,在努力传承本流派艺术的同时要广泛吸收其他流派、剧种和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让京剧艺术放射出新的光芒。
“程”功之道:火火的背后是真情的演绎和责任的担当
2007年1月,人民大会堂,张火丁个人京剧交响独唱音乐会。这是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办的中国京剧演员个人独唱音乐会,张火丁成为梨园第一人。
她在舞台上不疾不徐,人物情绪高扬时固然不无瞬间的激情表达,人物情感比较含蓄时,更能细腻曲折地传递人物心理。她的演唱低回委婉,这种演唱更给观众以情感“从心底里渗出”的感受。
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仿佛离现代人已很遥远,欣赏京剧几乎成了老年人的专利。然而,张火丁却是个例外,更确切地说,是张火丁创造了一个例外,那就是她的戏迷不仅有中老年人,而且有很多年轻人。那些年轻戏迷喜欢她扮相美、身段美、水袖美、唱腔美,也着迷于她台下的那份清冷避世。有人这样评价:张火丁可能是最懂得收敛与节制的表演艺术家。
张火丁低调,从不炒作自己,而且每次演出都很谨慎,一年很有节制的控制演出次数,每次演出都很认真,程派传统韵味的美和她的低调融合一体。在当今低迷的戏曲演出市场,她的演出却每次都是一票难求,剧院门外总有等退票的痴心戏迷。
某次演出新戏《江姐》最后一幕《绣红旗》时,她因嗓子突然进了凉风而咳嗽了几声,现场顿时一片寂静。张火丁乘灯光变暗之机,转身用手中红旗掩面,但咳嗽并没有停止,有两句唱腔没有完整唱下来。演出结束,全场灯光亮起,演员们依次上场谢幕,最后一个登场的张火丁深深地向观众鞠躬。当她抬起头时,泪水从眼中夺眶而出。张火丁示意音响师打开话筒,哽咽着说:“对不起大家!这是我从艺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请求大家原谅!”随后,她招呼准备离场的乐队回座,坚持把没有唱完整的《绣红旗》再唱一遍。当张火丁“补唱”完这段长达8分多钟的《绣红旗》,观众全部起身站立,全场掌声雷动,持续了5分钟之久。此时的张火丁谢绝了剧组其他演员的献花,再次向台下深深鞠躬,含泪退场。
张火丁说,自己最开心的就是演出没出纰漏,很顺畅。演完宵夜,跟家人坐在一起,谈论今天演得怎么样,哪一点是优点,哪一点还不足,应该说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程”家立业:为了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舞台
2003年,张火丁成立了京剧界第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戏剧工作室,这是中国京剧院作出的一次行政改革。张火丁戏剧工作室打的是名角这张牌,而化整为零、优势互补进行资源整合,不仅带给观众以艺术享受,更带来京剧演出市场化运作的惊喜。在程派传统剧目上,张火丁不仅继承,还对其进行大胆创新,甚至把现代戏和其他流派的剧目移植进程派艺术中。
2008年9月,张火丁摇身一变,由中国国家京剧院当红演员变身为中国戏曲学院一线教授。到校后,张火丁主要从事教学、示范演出和研究等。处于演出事业高峰期的张火丁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面对广大戏迷的不舍和对她京剧艺术生命的担忧,张火丁表示不会离开舞台,并努力兑现给戏迷的承诺。尽管每年演出次数不很多,但每次她都十分认真投入,力保演出质量。
“程”人之美:青衣台柱子不想当生活的“主角儿”
别看张火丁在舞台上收放自如,光彩照人,生活中,端庄娴雅的她话很少,似乎怕伤嗓子。走路都很轻盈,好像怕惊吓着什么。她说,自己最喜欢的运动是散步,最爱吃的是麻辣烫,平时着装“不喜欢太张扬,喜欢走在街上不让人回头看的那样的衣服”。
在戏里,她极为精细讲究,从头到脚都不马虎;在戏外,她却不知如何打扮自己。面对镜头,她很拘谨。她表示,最痛苦的就是别人给她拍便装照。不过,身边人则说,平时看起来有些冷艳的张火丁其实很幽默,有时开起玩笑来,也令人忍俊不禁。生活中的她不愿当主角,甘当幕后看客,冷冷地、静静地看着一切。此时的她像一个看戏的人,很沉静,仿佛永远置身事外。
这就是张火丁。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舞台上。她说,惟有这样,才是对戏迷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