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闻喜县农村改革四十年看到的

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曾在县政府分管过一段农业的40后老干部,有缘同在全国最早搞包产到户的50后老农民孙炳新,以及成功创建山西省示范合作社的70后新一代农民孙云龙相聚在一起,畅谈闻喜县农村改革四十年的巨大变化,欣然看到三幅农民富、农业兴、农村美的美丽画图。

第一幅是孙炳新画的。

他是50后,裴社乡南郭村农民,胆大、脑子活。1977年11月,他嫌在河南平顶山招待所当厨师挣钱少,回到村里,群众选他当了生产队长。他瞒着上面,将100.5亩棉田承包给11户社员,用盖手印的办法订了合同。结果,当年棉花亩产由上年的25斤上升到84.3斤,增产2.3倍,比历史最高年翻了一番。同其余两个相邻的生产队相比,面积仅为这两个队的三分之一,总产却高出百分之五十点七。当时,县委委托我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并以县委(1978)117号文件转发,全县迅速掀起一个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高潮,将农业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问及他们村这些年的变化,他一口气说了六大变:一是打了四眼井,全村900亩旱地,全部变成了水地,其中百分之八十由大水漫灌变成了滴灌;二是种植农作物由小麦+棉花变成了小麦+玉米,继而又变成了小麦+药材、蔬菜,反正是市场需要啥种啥,啥挣钱多种啥,使农田产值大幅度增加;三是种植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变成了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投资大了,施肥多了,品种好了,机械化耕作的速度快了,质量高了,还建起了一部分蔬菜大棚,产值突突地往上窜;四是中青年农民的身份由单一务农变成了一边种地务农,一边进城(厂)打工,有了双份收入;五是村里出现了合作社,部分农户用资金或土地入股,既是农民,又是股民;六是农民的收入多了,种地不仅不纳粮,还有补贴,贫困户给得更多,大部分农户盖起了新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拿他家来说,两个儿子儿媳在浙江和河北打工、收入不菲。全家20多亩地,每年可以收入两三万元,他在外面当厨师,还能赚2万多元。谈到这些,我分明从他眉飞色舞的满面笑容里看到一幅新时代农民的致富图。

第二幅是孙云龙画的。

他是70后,孙炳新的侄儿,一向爱闯荡,不服输。1999年,在裴社乡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班里,他同山西省农科院院长仲济学结成了至交。在仲院长的引导下,他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创业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人转我精”。2003年,他同60多户农民订了10年合同,承包了418亩旱地,种成优种山药、苗木。原来每亩150—300元的地块,现在每亩最多可以卖到四五千元。2010年,他同8户农民起步,继而又联合104户入股,注册1080万元,以每亩560元、15年为期,承包了680亩水地,办起了闻喜县精源蔬菜专业合作社,上同中国农科院、北京四季青蔬菜开发公司、山西农科院、山西生态科技示范园等科研单位联姻,内聘60余名员工和技术人员联产计酬,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使蔬菜品种大改良,产值大增加,收入大提高。从外地引进的娃娃菜、樱桃西红柿、铁棍山药、西兰花、黄金瓜、五彩椒、丝瓜、荷兰黄瓜、日本网纹甜瓜、荷兰豆、香椿等新品种,广受市场青睐。以冬枣为例,采用拱棚、日光温室、大田等不同栽植方式,四到五年挂果,于每年六至九月分批上市,早的每亩可以卖到3—5万元,晚的每亩可以卖到1—2万元。去年开始给股东分红。他说:党的政策把农业搞活了,把农民的本事使展了。改革开放加创新驱动,农业一定能大上!特别是,创新离不开两头。一头是懂科学技术的专家引路;一头是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民在实践中转化。有了这两头,我就不信农业不兴,农民不富!从他历尽艰辛又充满自信的谈吐间,我看到了一幅新型农民的兴农图。

第三幅是我画的。

从孙炳新和孙云龙叔侄两代画的“富农”、“兴农”图上,我看到的是一幅中国共产党的“亲农图”。想想革命时期,党的缔造者毛泽东从开办第一个农民讲习所,举行第一次农民秋收起义,撰写第一篇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声疾呼“农民运动好得很”,同中国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继而,又冒着腥风血雨,探索出一条建立工农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特别是,党领导农民成功开展了土地改革,把七亿多么土地分给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是中国历史上党为农民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情。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党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改变生产条件,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中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分设;再到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允许土地流转,实行“三权分置并行。党中央每年一个一号文件,无一间断地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一个台阶地把农业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展开又一轮重大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广大农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目前全县农民自愿成立的各种专业合作社达1300多家,流转土地约18万亩。记得1984年,全县小麦总产不到9000万公斤,去年达到1.9亿公斤,增长了一倍;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2.1亿公斤,去年达到了3.4亿公斤,增加了1亿多吨!1984至1987年,我们组织全县推广了新生大队景同德老汉种植4分拱棚蔬菜的经验,使全县大棚蔬菜发展到3000亩,现在已经发展到2万多亩。1985年,全县除了石门山区以外,其余平川丘陵地区,没有一棵山楂树。当时,县上提出了发展万亩山楂的规划,有人还以为是说大话。现在,全县栽植山楂达到3.5万多亩,较好年份每亩可为农民增收三四千元。八十年代初,全县只有几百台拖拉机,现在全县80多万亩耕地,从播种到收割,基本上都用大型机械代替。原有的50多个贫困村,4000多贫困户顺利脱贫。边远山区的一些贫困农民,高高兴兴地搬进了乡镇和城里的移民新居。有些住进城里的农村老太太买菜,也会拿出手机用微信付款。想起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现在,坚定不移地为农民谋利益,始终不渝地把土地看作农民的命根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农民吃定心丸;想起当年毛泽东主席为江西瑞金农民打下第一面井的情景,再看看如今习近平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的庄严承诺,在我面前油然呈现出一幅中国共产党用九十七年的忠诚和智慧画出的一幅立于华夏、立于世界东方的“亲农图”,上面赫然写着九个大字:“农民富、农业兴、农村美”。同时,在中国顶层设计的“三农方案”上,还有新时代中国农民书写的话语:“党为农民,农民爱党。”、“得民心者得天下。”、“农民富则国富,农业兴则国兴,农村美则国美”。


作者:文振西,原闻喜县副县长、正县级视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