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地处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与东平县毗邻,是一个山石嶙峋、沟壑纵横的纯山村。全村现有住户150户,800人,党员45人。曾经吃水和行路难、环境脏乱差、经济收入低的岈山村,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观光旅游圣地。

回顾岈山村的巨变,许多村民由衷地说:“我们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和国家这许多年来的好政策!现在的老百姓种地不但不纳粮,反而种地给补贴;60岁以上老人发给养老金;实行合作医疗大病救助......”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放宽了,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打井治水,开山修路。过去,这个村在老百姓中有一首歌谣:“岈山庄人发愁,吃水难似吃油,勤劳的小伙打光棍,闺女出嫁熬到头。”这是村里人们吃水难问题的真实写照。为解决人们吃水难和行路难的问题,村委会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向本村在外工作的同志发信募捐,筹集资金打了深井,如今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同时,全村党员群众顶着酷暑严寒,开山打石,铺平并硬化了一条20多里长的道路,解决了过去那种“荆棘丛生,乱石成堆,多见石头少见人”的行路难问题。

第二件事是靠山吃山,狠抓林果和畜牧业。这个村有3500亩耕地和4000亩山林,山林中有各种果树32万株。改革开放前,尽管林业队有50多人,但却管理不好,树木受损失,果树不结果,树下没收入。这种管理方法,对集体、个人都不利。村“两委”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响应国家政策,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把全村的果树和用材树,根据面积大小、树龄、土质和水肥条件,按片承包给了对林果业有一定管理技术和经验的专业户,并分别与专业户签订了承包合同。如此一来,大大调动了承包户的积极性,每年果品总产达到80万斤,其中核桃、花椒产量年年大增,均处历史最高水平,仅这一项人均收入1200元。今年,村里按照上级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了30年不变的承包合同,让大家吃了定心丸。现在,承包户正满怀信心地为夺取更大丰收而努力。同时,村里利用山多草茂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为农户规划出近2000亩山场放牧牛羊,全村的养殖业有了迅速发展。农户养羊4000多只,大牲畜200多头。

第三件事是美化村容村貌,保障和改善民生。随着农民收入的逐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体育健身广场和文化长廊,还把村民手里的老物件收集起来建成了民俗馆,展示村庄的前世今生。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并安装了路灯,垃圾处理实现一体化,建幸福院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便利,在重要路口明显位置安装了10多个摄像头,保障群众的财产安全,从而形成了一幅村民安居的美丽画卷。

农民群众富了,为小伙提亲的“媒人”多了,打光棍的少了。近几年来,到这里观光旅游的人不断增多。我的家乡富起来了。改革开放灿烂的思想政治之花,结出了丰满的经济之果。真是“改革开放40年,昔日穷山村,今日变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