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八月我在泰安林校毕业后分配到东平县林业局工作,到现在已经五十五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我亲眼看到东平县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上上下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我个人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成长和提高。
改革开放以前的情况:我参加工作时,东平县的办公条件、生活条件、交通条件比较差。1963年刚来东平时,林业局有一名局长,一名兼职会计和六名技术员。当时东平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即县政府)和东平县委办公地点在老东平城,办公分两个大院,东院是县人委(原来的县衙门),西院是县委。林业局办公室设在县人委院内,林业局东边是水产局,南边是卫生局,北边一排是县人委办公室。其他二十多个科、站、室也都在这一个大院子里办公。当时的住宿条件很差,我们这些技术员住的都不是公房,而是在县人委大院外,县招待所附近租了一间底矮的破旧民房,里面即阴暗,又潮湿,卫生条件很差,到了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屋内只有三张床供给六个技术员用,不管谁出发,临走时,把自己的被褥卷起来,放到一边,回来时,再把被褥铺到床上用。赶上开会,或者六个人都在家时,两个人就主动的合用一张床。当时的交通条件特别差,全县九个公社只有大羊公社驻地通公共汽车,还是东平到泰安和济南的过路车。那个时候的公共汽车不是客车,而是没有顶棚的大敞车。并且也不是每天都通车,而是二天才通一次车,遇到下雨阴天,就会停车。除了汽车以外,自行车也很少,林业局就一辆公用自行车,专门供给局长用,其他人都不能用。1963年8月,我到林业局上班后第5天,通知我到花兰店公社芦泉苗圃去开会。那几天,天天都下雨,即没有公共汽车,又没有自行车,老林业技术员李树勋同志就领着我,两个人都戴着草帽,身上披着蓑衣,步行40里路去参加的会议。芦泉苗圃会议结束不长时间,领导安排我和张兴阁(蚕业技术员)到大羊公社董庄大队驻队,我就和张兴阁同志带着被褥从老东平城坐公共汽车到尚庄下了车,背着行李步行10多里地,来到董庄大队驻队。一九七五年县革委调整机构时,将农林水工作队分开后,林业局只分得一间办公室,一个档案橱,四张办公桌,六把椅子,工作人员共有八个人,(一个局长、一个行政干部、六个技术人员)。办公条件非常简陋。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办公条件、住宿条件、交通条件、工作条件等都逐步的得到了改善。1980年县委、县政府从老城搬到后屯,林业局就建起了一座七亩地的独院,盖了一座办公楼,还有四排宿舍,逐渐地配备了小轿车和森林防火车。工作人员有原来八个人,到九十年代初,增加到四五十人。机构设置方面,改革开放时,县林业局里面,设有一个县林业站,一个县国营苗圃(芦泉苗圃占地70亩)。改革开放以后增加了丁乌苗圃(占地500亩)和良种苗圃(占地60亩)。到了九十年代,县林业局除了原来的县林业站外,又增加了经济林站、森保站、林政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办和林工商公司。1994年建起了职工宿舍楼和顺街服务楼。现在又增设了森林公安局、木材检查站、野生动物保护站、湿地保护站等。
在林业生产方面:1975年森林资源普查时,全县有林面积九万四千九百龄五亩;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制定了森林法,确定每年的三月十二日为植树节,县委、县政府调整了机构,林业系统增加了科站室,增加了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改善了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通过学习林业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精神,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林业生产先进经验,特别是到河南省鄢陵县、安徽省涡阳县和山西省夏县参观以后,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回来后,全县上下积极的整修道路(加宽、取直),培育优良苗木,大搞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大搞农田林网、桐粮间作、地堰香春、新建果园,这些项目,向雨后春荀般的发展起来。规模大,标准高,效果好,得到了省、市林业部门领导的好评,泰安市林业局徐步霄局长多次带队来东平召开现场会,参观指导,同时省林业厅领导多次来视察,肯定成绩,向全省推广。全省其他地市县林业部门也经常来东平参观学习。1983年6月17日(在全国改革开放之初,外国人很少到中国内地来的情况下),美国学者威斯康星洲大学森林病理系教授尤金、斯莫里先生在国家林业部和省、市林业系统各级领导的陪同下,不远万里专程到东平县考察了林业生产情况和榆树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从而交流了经验,促进了合作,增进了友谊。1985年东平县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988年12月12日国家林业部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四位正副部长带队参观了全县的林业生产。之后,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林业系统的各级领导陆陆续续来东平参观、学习林业生产先进经验。1993年,我县被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授予“三年无森林火灾先进县”,1994年荒山绿化达到部颁标准,1995年我县腊山林场被批准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我县多次被国家林业部、省林业厅、市林业局授予林业生产先进单位。到1997年,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防护林13万亩,经济林16万亩,用材林5万亩,全县农田林网控制面积71万亩,地堰开发42万亩,并且建成了10万亩核桃基地和300万株香椿生产基地。林木覆盖率达到30.3%,木材蓄积量100万立方米。林业收入4500万元。
我个人的成长变化情况:我是一个农村生、农村长的苦孩子,七岁失去了母爱,是党和国家把我培养成技术干部,走上社会。从1963年到1978年,刚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第一次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帮助公社、大队搞林业育苗,看山林、植树造林、制定护林公约,帮助他们果园打箹防治病虫害等。在这期间,在基层了解了党在农村的工作方针,掌握了一些具体情况,学习了一些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后,自己不断的锻炼成长,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1983年晋升为林业工程师,同年担任县林业局副局长,主持全县的业务工作,经常参加省、市召开的各种业务工作会议,多次制定了全县林业发展规划和林业生产计划,承担了多项林业、果树技术工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汇总工作。由于领导的支持,同志们的配合,再加上全县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从1983年主持全县的业务工作以来,)东平县从一个一般县,逐渐的变成了全国、全省、全市的先进单位,1985年东平县被授于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取得了“乐果氧化乐果涂环防治榆兰金花虫”等18项科技成果,其中获省级奖6项;获市级奖5项;获县级奖3项。科普著作方面,有四本编辑成册;科技论文方面,有的刊登在山东农学院“科研资料选编”上,有的刊登在山东省林业厅编辑的“全省林业干部学习教材”上,有的刊登在国家林业部和情报研究所编辑的“世界林业研究”上,也有的刊登在全国部分大学、各省、市编辑的各种书籍、报纸、刊物上;1993年晋升为林业专业高级工程师。1994年和1996年分别两次同时获得山东省政府四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表彰和奖励。1995年9月参加了国家林业部和中国林学会在浙江省临安县举办的“全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战略及农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学术研讨会”;1995年10月获中国林学会“基层工作劲松奖”。1997年3月参加了中国科协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全国普及科学知识代表交流大会。1999年5月个人的事迹有国家人事部入编到“中国专家大辞典”中。
退休以后的情况:1998年退居二线,2000年正式退休,退休,不是为人民服务的终点站,退休后更要发挥余热,尽量干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公益事业,1998年至2003年除了在中国银行东平分行服务以外,从2005年到2009年县老科协聘请我为老科协林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县老科协聘请我为第二届林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和县老科协理事会理事,2010年4月被东平县关工委聘为“关心下一代五老宣讲团”成员;2012年出版了16万字的个人回忆录—“我的人生回顾”;2013年5月获得山东省林业厅颁发的“从事林业工作30年以上荣誉证书”;就在那一年,我参加了全国美丽中国老干部摄影大赛,6月份获得三等奖;同样是那一年12月,我所在的老年大学“老年健康研究会”获得山东省“省级百强学会”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泰安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颁发的“全市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证书;2016年3月泰安市科学技术协会又聘请我为“泰安市科普志愿者专家服务团成员”;2016年7月被泰安市老年书画摄影研究会吸收为研究会会员;今年3月我参加的山东省老龄委组织的“读敬老书,做敬老事,写敬老文”有奖征文活动获得优秀作品奖。现在,本人仍然是东平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及老科协林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总之,不管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自从参加工作到现在55年来,我个人的成长和我们国家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酸甜苦辣,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在同志们的帮助和支持下。使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县林业局副局长,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渐的晋升为林业工程师,后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退休前,我是中国林学会会员、泰安市林学会理事、县林学会副会长。党和组织给了我很多奖励和荣誉,多次被省、市、县领导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和社会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社会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受到了组织的肯定,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回顾以上的经历,心情非常激动。今后,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做一个新时代的退休老人。
作者:李志万,东平县林业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