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汪心田,今年九十六岁,老家在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和埠岭村。1949年春我随军南下浙江,1985年秋离休回家,今住在肥城市河西小区。我刚回到肥城时,经常参加劳动,看到肥城建设一派大好形势,山上柏树、山坡果树,到处兴建水库,可解决部分旱情。村貌大变,过去一条大街,四个石崖,车难通行,行走不便,现在村前公路交通方便,三条南北大街,路又宽又平,夜有路灯,方便出行。
我家乡的山村,村后是山,常年干旱缺水。要想富起来首先必须解决水源问题。在乡镇政府的争取下,把电送到农村,一切用电迎刃而解,再加上鱼台村的支持,在南关路南钻了三眼机井,把水往北输送至高坡。因为有水,年年大丰收,自卖余粮,为了百姓的健康,2016年在村北山下,钻了一眼石泉井,水质好,烧过水的壶不生锈,村民们都非常满意。
我回忆自土地承包以来,一年比一年好,收麦时最开始手拔镰割,耕种用牛和人工,现在都用机器。国家由征粮改为自卖余粮,种一亩麦国家补贴110元,群众衣食住行医疗都有改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2009年我们村考上大学的孩子有43人,其中研究生3人。
不忘乡情,发挥余热
为什么写村史?抗日战争,全村参加革命工作的有6人,他们都在外地,只有我回家,时常回忆我们村的光荣历史。
1938年春我们村已经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在肥城县志上看到我村9名烈士的姓名,在当时我们村所在乡镇是较多的;我清楚的记得,1939年5月11日陆房战斗日军东南一路从我村打响,当时有两位战士打死一个日军,一位战士掩护救下群众;抗日战争时期我村是游击区,1941年后成为敌占区。黄山顶上有敌人的碉堡,敌人经常下山来,村里修筑了围墙,留有6个岗哨,我的抗日工作转入地下,开展隐蔽活动,在这期间,我接洽过5次地下党联络人。
回忆起这些战争时期的场景,如果不把这些情况记载下来,今后我们村的光荣历史,谁也讲不清楚,也对不起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烈士和广大群众,我写的村史虽然不能全部概括,但是几件有代表性的大事都有了。后来在市里的表彰会上,我表示,我们村建国后的历史,我会再写第二本,虽然二十六年不在家,有条件的话,我会再好好调研。
同时,我感到烈士英雄文字上有了,不便于纪念,我提议村里建烈士碑亭,远看是景点近看有英名。我联合4人,捐了13500元,碑亭于2008年建好。我提议给三个英雄立碑,三人的事迹以我为主撰写,我们2人捐资3100元,建在村南的山上,供人祭奠。每年的9月30日在电视里看到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那时,村民们自然会想到我们村的烈士们,这也是对后代最直接的爱国教育。
学习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感受很深
第一点感受是:保持土地关系稳定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感到这几句很实在,通俗易懂。现在也正是这样做的。举一个例子,1956年春老伴带着两个孩子回家探亲,我回忆到她给我讲的情况,家里父母每年一人分给260斤口粮(50斤麦子、60斤玉米,其他的是地瓜干和芋头)玉米光做成稀粥也不够吃,每人一顿吃一个窝窝头,粮不够花钱买,钱是卖猪卖鸡蛋来的。三弟今年九十三岁,常给我说,咱爹娘以前就是吃个窝窝头。言下之意,咱现在有多好,共产党领导的好,土地承包好。现在不光是吃的饱,还想吃的好。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些地。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土地承包,农民积极性很高,年年大丰收,真是吃饱了,富起来了,粮、油、布票也不用了。
第二点感受是: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内容的价值观。这四点中,我对实事求是谈点感想。1980填写干部履历表,入伍时间1945年10月是到区里参加教学工作的时间,表的最后一页,需要说明的问题,1939年冬抗日乡公所通知我去抗日县政府举办的教员训练班学习,结业考试录取。1940年2月在本村任教,实行供给制,每月45斤小米,5元钱作为菜金和办公费,就这样,近6年的时间先后到4个村教书。此事经组织审查,并派人去山东调查属实,向绍兴地委写了报告,地委正式向浙江省委组织部递了报告,省委组织部批复。省委同意,汪心田同志参加革命的时间由1945年10月更改为1940年2月。我的离休证是1983年12月8日发给我的,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比原本记录的时间提前了5年多,这是党对我的关怀,也是一次实事求是的党性教育。
第三点感想:写字画竹,发挥余热。几年来,我写字画竹,送给浙江省诸暨市300张,因为我在浙江工作25年年,诸暨是我的第二故乡,送给绍兴市纪委、老干部局共140张,送给省委老干部局40张,以此作为我离休返乡对组织的回报。
今后写字画竹,主要的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我始终坚持空白纸上写正楷字,义务书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这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给孩子、送给社区群众,让大家张贴在墙上,经常看,潜移默化,自会有益。
作者:汪心田
浙江省绍兴市纪委原副书记、离休干部